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1.4鱼 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冬季,人们常在冰面上凿冰捕鱼其中利用的原理是在冰孔处( )
A . 光线足
B . 食物丰富
C . 氧气多
D . 水温高
2、下列可以反映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例子有( )
A . 有的动物对农业有益,有的动物危害农业
B . 提供工业原料
C . 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品,如虾、蟹、海蜇等
D . 以上都正确
3、鱼儿在水中不停地吞水、排水,其主要意义是( )
A . 调节体腔内大小,协助身体运动
B . 以新鲜的水冲击食物,帮助磨碎食物
C . 使水与鳃丝毛细血管里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D . 摄入食物,排出多余的水分
4、飞飞和妈妈去市场上买鱼,妈妈告诉飞飞,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来辨别鱼的新鲜程度,你认为下列哪种方法比较科学可行( )
A . 观察鳞片是否完整
B . 触摸其身体软硬程度
C . 观察体表是否湿润
D . 观察鳃丝颜色是否鲜红
5、下列不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
A . 青鱼
B . 草鱼
C . 鳙鱼
D . 鲫鱼
6、BTB(溴麝香草酚蓝的简称)溶液呈蓝色,遇到二氧化碳后逐渐变成黄色。将两条金鱼放入BTB溶液中,观察到鱼的口一张一合,水流从鳃盖后缘流出,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黄,、说明水流经鱼鳃后,二氧化碳的含量( )
A . 不变
B . 降低
C . 增高
D . 不确定
7、下列动物名称都有“鱼”字,哪一个属于鱼类( )
A . 章鱼
B . 带鱼
C . 墨鱼
D . 鱿鱼
8、下列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哪一组都是无脊椎动物( )
A . 虾、鲫鱼
B . 河蚌、水螅
C . 乌贼、海龟
D . 水母、水蛇
9、巢湖位于合肥南部,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水产丰富,其中银鱼、螃蟹,白米虾更是享有“巢湖三珍”的美誉。关于这三种生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它们都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
B . 银鱼用鳃呼吸,身体呈流线型
C . 螃蟹体表坚硬,有外骨骼
D . 白米虾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
10、与流入鲫鱼鳃的水相比较,流出鲫鱼鳃的水( )
A .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的浓度减少
B . 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氧的浓度增加
C . 二氧化碳和氧的浓度都增加
D . 二氧化碳和氧的浓度都减少
11、菜市场和饭店中,商家会不断向鱼盆(缸)中通入气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能净化水质,有利于鱼的生活
B . 能增加水的含氧量,有利于鱼的生活
C . 能增加水体能量,促进鱼的生长
D . 驱使鱼运动,有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12、下列各项特征不能体现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是( )
A .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B . 用鳃呼吸
C . 用鳍协调游泳
D . 鳞片表面有黏液
13、脊椎动物指的是( )
A . 体内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B . 身体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C . 身体有外骨骼的动物
D . 陆生的有骨骼的动物
14、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
A .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不做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B . 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做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C .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D .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
15、鲫鱼在水中游泳时的动力主要来自( )
A . 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B . 所有鳍的协调作用
C . 尾鳍的摆动
D . 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二、综合题(共2小题)
1、如下图,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各部分名称: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通过观察知道,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是:
A.鲫鱼的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 ,从而不易被上面和下面的敌害发现。
B.鲫鱼身体呈 形,体表覆盖 ,表面有 ,这些特点均可以在游泳时减小阻力。
C.躯干部和尾部都有鳍,有利于鲫鱼保持平衡状态并完成各种动作,其中尾鳍的摆动还可起到控制方向的作用。
D.用 呼吸,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主要有 的作用。
2、如图为鱼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下列序号的结构名称:③。
(2)鱼在水中活动时, [①]和[②]的活动情况是(选填“同时张合”或“交替张合”)。
(3)将红色西瓜汁慢慢的滴在[①]的前方,发现:红色西瓜汁的流动方向是从流入,流出。
(4)空气中氧的含量比水中氧的含量高,但是鱼离开水之后很快就会室息而死,请仔细观察图中的B图,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