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取一个完整的猪心脏,从肺动脉向里面灌水,则水将从什么地方流出?( )
A . 上腔静脉
B . 下腔静脉
C . 主动脉
D . 肺动脉
2、人体某血液循环路线为:右心室→a→b→c→左心房,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 . a代表肺静脉
B . c代表肺部毛细血管
C . 这是体循环的路线
D . 从a到c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3、无论对儿童、青少年还是老年,钙对人体的作用都是重要的.人体中最大的“钙库”是( )
A . 小肠
B . 骨
C . 皮肤
D . 肌肉
4、在做“观察心脏的结构”实验时,用手捏心脏四个腔的壁,其中心壁最厚的是( )
A . 左心房
B . 左心室
C . 右心房
D . 右心室
5、如图是人体脑部和生殖器官与全身相对生长速率的比较曲线,解读该图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曲线①表示生殖器官生长
B . 曲线②表示脑部生长
C . 在青春期开始前生殖器官的生长基本停滞
D . 在青春期生殖器官迅速生长的同时,智力也迅速发展
6、自然状态下,输卵管堵塞,该女性则不能怀孕,原因是( )
A . 不能产生卵细胞
B . 不能产生雌性激素
C . 受精卵无法着床
D . 精子和卵细胞无法结合
7、月经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结构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
A . 卵巢和输卵管
B . 卵巢和子宫内膜
C . 子宫内膜和输卵管
D . 卵细胞的成熟
8、下图是婴儿诞生的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是卵巢,能产生精子,分泌雌性激素
B . B是①产生的,C形成的场所是图中的②
C . 精子进入女性体内与B结合,再发育成D直至分娩。依次经过图中的结构是④③①③④
D . 胎儿发育的场所是图中的④
9、长骨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人体的( )
A . 营养吸收
B . 运动支持
C . 骨髓造血
D . 生长发育
10、法医为判定一死者年龄,称取总量为9克的尸骨骨质,然后在酒精灯上充分煅烧到灰白色,再称其重量为7克。此骨是( )
A . 儿童骨
B . 青年入骨
C . 成年人骨
D . 老年人骨
11、学校运动会上,发令枪一响,同学们如离弦之箭向前你追我赶。下列关于人体的运动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有一组肌肉参与了运动
B . 除运动系统参与外,人体的其余系统也密切配合
C . 骨折后对骨有修复作用的是骨髓
D . 人体的运动系统有为各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的作用
12、如图为《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的图解。对四幅图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是骨的脱钙实验
B . 乙说明骨中有柔韧的有机物
C . 丙处理可脱去骨中的无机物
D . 丁说明骨中有硬脆的无机物
13、维生素和无机盐在人体中需要量虽然很少,却起着“人体运作的润滑剂”和“健康的基石”的作用。下面所列物质与缺乏症,不相符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物质 | 维生素A | 维生素B1 | 铁 | 碘 |
缺乏症 | 夜盲症 | 脚气病 | 骨质疏松症 | 地方性甲状腺肿 |
A . A
B . B
C . C
D . D
14、下列不经过人体消化可直接被吸收的有机物是( )
A . 淀粉
B . 维生素
C . 无机盐
D . 蛋白质
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发表以下看法,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16、有关人体牙齿的结构与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B . 人的牙齿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
C . 牙的结构分为牙本质和牙髓两部分
D . 牙冠外面覆有牙釉质,其损坏后还可再生
17、下列物质中,全为有机物且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组是( )
①蛋白质 ②无机盐 ③脂肪 ④水 ⑤糖类 ⑥维生素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②③
D . ④⑤⑥
18、妈妈给小明买了个生日蛋糕,甜甜的奶油在他的体内游历了一圈。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
A . 奶油的成分主要是脂肪,脂肪属于糖类物质,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B . 胆汁中含有消化酶,因此过程①属于化学性消化
C . 过程②是在大肠中进行,大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D . 大部分的甘油和脂肪酸最终会被小肠绒毛外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19、在大航海时代,夺去水手性命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海上“梦魇”~坏血病。它是数百年来,所有远洋航行水手们不可逃脱的噩梦,为了保住性命,水手应多吃( )
A .
B .
C .
D .




20、用A型和B型标准血清对12人进行血型测定,与A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6人,与B型血清发生凝集反应4人,与两种血清都发生凝集的有3人,余下的都不凝集,那么A型、B型、AB型,O型的人各为( )
A . 3,1,3,5
B . 1,3,5,3
C . 3,3,5,1
D . 1,3,3,5
21、图中A,B,C,D,E依次表示消化道相邻的器官,曲线X、Y、W表示三大类有机物质在上述器官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X为蛋白质,消化器官是A和D
B . Y为脂肪,消化器官是C
C . W为淀粉,消化器官是D
D . X、Y、Z都能在D内进行消化
22、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各种血细胞悬浮在血浆中
B . 血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址的55%
C . 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到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D . 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并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23、医院常采用输血的方式治病救人,下面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B . 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可采用成分输血
C . 情况紧急时可给A型血的人少量输入O型血
D . O型血的人可以少量接受其他血型
24、a、b、c三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类型的血管,箭头代表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关于这三种血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a管壁比b管壁弹性大
B . a是动脉血管,b是静脉血管,c是毛细血管
C . 血液流经c后,必定有某些物质含量发生改变
D . 若a,b都是参与体循环的血管,则a中流的是静脉血,b中流的是动脉血
25、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模拟图,B代表某器官或结构,A,C代表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B为肺,则C中流着静脉血
B . 若B为脑,则C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明显增加
C . 若A为肺静脉,C为主动脉,则B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D . 若B为肾脏,则C中流着动脉血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感恩父母,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生命。他们是你人生最牢靠的两块基石。识图并回答:
(1)A器官是,能分泌,用于调节男性的,因此男性会表现出胡须生长、声音变粗等特征。
(2)B细胞是,它是新生命的。“试管婴儿”的生命同样始于这个细胞,其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试管/子宫)
(3)胎儿通过[②]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在母体内经过天左右,发育成熟,经[④]产生出来的过程叫做分娩。
2、“民以食为天”,人们摄食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必须先分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人体细胞利用。图1表示人体的消化系统各部分结构;图2表示淀粉在消化道内逐步分解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它能分泌不含消化酶的,并贮存在胆囊里。
(2)图2中的①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图1中的标号[],
表示的物质是,最终在图1中的[]被分解为可吸收的。

(3)图1中写出人体消化食物所经过的通道:。(用数字与箭头表示)
(4)蛋白质的起始消化器官是[],它除了有消化功能,还能吸收和。
(5)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图1中的[]。
3、小麦籽粒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的等营养物质,经加工后可用来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等多种食物。
(1)为了研究口腔中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对淀粉分解的不同作用,小明以馒头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以下三组实验。
a.你认为馒头碎屑与搅拌分别模拟了口腔中、对馒头的物理性消化。
b.如果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可作为对照实验的试管组合是,变量是。
c.②试管的颜色变化是,原因是:。
(2)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为。但小麦中还含有一种麸质蛋白,其很难被人体彻底消化,会引发部分人群过敏,进而引起小肠绒毛萎缩。小肠绒毛是图2中的(填字母),绒毛的减少将会降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作用。
4、如图是人长骨结构模式图。识图并回答:
(1)A是,其作用是能不断地产生新的,使骨。骨中有A存在,说明此人应处于(幼年/成年)时期。
(2)长骨两端的内部是,骨干部分由构成。
(3)图中D充满于骨髓腔内,此时期D应是,且D具有功能。
(4)骨的表面是,其内有细胞,对骨的和愈合有重要作用。
5、血液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对血液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身体的许多生理状况。图示和下表是小明检查时的血涂片、血液循环路径及化验单,请你帮他分析下病因:
(1)依据表格中数据显示可初步判断小明患上了,医生建议他要多吃含铁和丰富的食物。
(2)若小明不慎吃坏了东西引起肠道发炎,则血常规化验单中数值明显升高的是图甲中标号[]。
(3)人体的血液是由图甲中[]和[]组成,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因此,由平原生活的人在进入高原地区初期,该细胞数量会明显。
(4)图乙中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血管有(填数字)。
(5)若图乙中的F是小肠处的毛细血管网,则经过此处后,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成分是____。 (5)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红细胞
D . 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