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18 人类活动对生物前的影响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8小题)

1、当前国际粮价上涨,一些国家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

A . 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B .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品种 C . 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D . 多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2、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当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 B .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C .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 . 既要满足当代 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
3、下列关于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 将秸秆集中焚烧 B . 防止汽车尾气污染,鼓励骑电动车 C . 禁止砍伐森林 D . 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重视新能源开发
4、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近年来,我国及世界的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B . 人口倍增期越短,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 C . 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 D . 我国属于低生育率国家,所以可以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是(  )
A . 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 B . 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 .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 .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6、“塑战速决”是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在共同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
A . 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B . 农田塑料地膜回收 C . 筛选高效降解塑料的细菌 D . 焚烧白色垃圾
7、环境污染中最突出的污染是( )
A . 大气和噪声 B . 固体废弃物和水质 C . 土壤和废电池 D . 大气和水质
8、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是甲烷在海底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和石油、煤炭一样,“可燃冰”中的甲烷也是来源于古生物遗骸。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可以得出的观点,合理的是(    )
A . 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B . 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C . 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是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了氧气。 D . “可燃冰”被公认为石油、煤炭的替代能源,且和石油、煤炭一样都是清洁能源。
9、关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我们应持有的正确观点是(    )
A .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以大力开发利用 B . 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 C .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D .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0、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    )
A . 酸雨、温室效应、生物入侵 B . 温室效应、乱砍滥伐、臭氧层破坏 C .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D .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塑料垃圾
11、当池塘受到轻微污染时,它能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消除污染,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此现象说明池塘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 . 池塘被污染之后能恢复原状,因此人类可以随意将污染物排入池塘 C . 池塘自身净化作用的大小与其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D . 当池塘受到严重污染,超出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池塘生态系统就会失调
1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云南洱海,政府关停了所有直接建在湖边的民宿和排档,有效改善了洱海的水质 B . 南洞庭湖“矮围事件”中,夏某某非法修建矮围,捕捞养殖,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C . 营造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为人类提供木材 D . 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洞庭湖制定了休渔制度,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生物的多样性
13、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在贯彻新动能座谈会上强调,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比如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旧动能(如煤,石油等)应该被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风能等)替换掉。在以上提及的新旧动能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    煤 B . 风能 C . 石油 D . 天然气
14、人类人口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A . 资源有限 B . 生物圈有一定的承受力 C . 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D . 大量的人类活动使环境逐渐恶化
15、控制废旧电池污染危害的根本措施是(    )

①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特别是含汞和镉的电池   ②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   ③废旧电池及时回收,集中进行处理   ④不使用电池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16、下列的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     )
A . 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家田 B . 在菜地中喷洒药以杀死菜青虫 C . 在田间施放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D .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那些有毒藻类死亡
17、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下列属于保护生物圈的措施是(  )
A . 常使用一次性产品 B . 大力开发森林资源 C . 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D .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
18、中国是2019年世界环境日主办国。2019年环境日世界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不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是(  )
A . 开发并使用清洁能源 B . 焚烧废弃塑料制品 C .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D . 加强污染气体治理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培养皿

种子所处环境

萌发数

A组

取100粒小麦种子,定时喷洒清水,置于25℃翻柜中

90粒

B组

取100粒小麦种子,定时喷洒pH=5.5的模拟酸雨,置于25℃橱柜中

75粒

C组

取100粒小麦种子,定时喷酒pH=4的模拟酸雨,置于25℃橱柜中

0粒

(1)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若探究“酸雨”的酸性强弱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可选择      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2)根据A、B、C三组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3)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4)A组有10粒小麦种子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      
2、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 一 )预习思考

雾霾治理成为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形成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进入呼吸系统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雾霾”会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组织或器官。

( 二 )设问解疑

(1)问:人体的呼吸道能保持气流畅通,主要是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作支架?
(2)问: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的共同部位在哪里?
(3)问:雾霾危害很大,当出现雾霾天气时,人们要尽量用什么器官呼吸呢?_______。 (3)
A . B . C . 口和鼻 D . 口和鼻交替进行
(4)问:在生物圈中,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哪种?
(5)( 三 )简洁转新

同呼吸、共奋斗、合力治霾,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请您说出一个您积极参与的实例。

3、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城乡公共绿地上大量枯枝落叶等垃圾。在堆肥的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某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如表所示:

组别

实验材料及数量

实验材料处理

控制条件

实验现象

甲组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①清洗,灭菌②置于无菌环境

适宜的温度、湿度

一周后杨树叶无变化

乙组

同甲组

①清洗,灭菌②接种细菌③置于无菌环境

A

一周后杨树叶出现腐烂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2)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填写的内容是
(3)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目的是
(4)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5)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它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菌和真菌细胞内没有,只能利用现成的在机物生活,常常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的
(6)垃圾分类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中,我们用过的矿泉水瓶和废纸张应投入如图中的(填序号)垃圾箱里。

图片_x0020_100007

(7)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市民,你可以做点什么(最少答一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20年中考生物专题18 人类活动对生物前的影响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