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生态系统的概述(共3小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态系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各种生物的统一整体
B .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一块农田,一个池塘,一片森林等,都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C . 生态系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里一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D . 生态系统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一种生物与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下能组成生态系统的是( )
A . 阳光、土壤、水、空气和植物、动物、微生物
B . 植物、动物、微生物
C . 阳光、土壤、水、空气和植物、动物
D . 阳光、土壤、空气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莲花山公园
B . 红树林的鸟群
C . 校园内的一块草坪
D . 山坡上的所有荔枝树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共9小题)
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的一条: .
(2)从食物链可以看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关系.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就形成了 .
(4)在生态系统中,此食物网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2、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是 ,图中编号为 ;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物的人或动物叫做 ,图中编号为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 ,图中编号为 。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缺一不可的,没有 ,整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就失去了食物来源。
3、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某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相对含量,分析合理的是( )
A . 乙表示生产者
B .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
C . 若甲的数量突然增多,较短时间内丁会减少
D . 丙一甲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4、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 . 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 . 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 . 该食物网中甲是生产者,乙、丙、丁、己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B . 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
C . 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
D . 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
6、水中存在着“藻类→小虾→小鱼→大鱼”这样一条的食物链,如果水受到DDT(一种有害物质)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的是( )
A . 藻类
B . 小虾
C . 小鱼
D . 大鱼
7、到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者,要将生活垃圾带离的原因是( )
A . 北极缺少生产者
B . 北极分解者少
C . 北极缺少消费者
D . 北极缺少非生物
8、铅是一种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和排出的物质,如果体内金属铅达到一定浓度就会造成铅中毒。在一个受铅污染的生态系统中,发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经检测它们体内残留的铅含量情况如表,那么四种生物之间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 | 甲 | 乙 | 丙 | 丁 |
铅的相对含量 | 0.03 | 6.05 | 0.39 | 62.00 |
A . 乙→丙→丁→甲
B . 甲→丙→乙→丁
C . 丁→乙→丙→甲
D . 甲→乙→丙→丁
9、下列各项中,属于食物链的是( )
A . 阳光→草→兔→狐
B . 草→昆虫→鸡→鹰
C . 昆虫→青蛙→蛇→鹰
D . 蛇→青蛙→昆虫→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共7小题)
1、近年来,我国的内陆湖泊、池塘等区域经常爆发“水华”现象。发生“水华”的水体往往会散发出腥臭,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下表为科研人员治理某池塘水华过程中,测得的水体中各种生物的密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
治理前 的池塘 |
治理过程中的池塘 |
|||||
1天 |
15天 |
39天 |
42天 |
60天 |
66天 |
||
藻类(cm3/m 2) |
8 |
8 |
7.3 |
3.27 |
3.2 |
3.9 |
4.24 |
无齿贝(个/m2) |
0 |
1.5 |
1.5 |
1.75 |
1.79 |
1.79 |
1.792 |
水草(株/ m2) |
3 |
3 |
4.8 |
15.3 |
22.3 |
14 |
12.8 |
草鱼(㎏/ m2) |
0 |
0 |
0 |
0 |
0.73 |
0.97 |
1.07 |
(1)该池塘生态系统发生“水华”现象说明其 能力是有限的。
(2)据表可知,科研人员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治理第1天,科研人员向池塘中投放了 ,随着治理天数增加至第42天,池塘中藻类密度呈现 ,而水草密度逐渐上升,说明二者之间存在 关系。第42天后,水草密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向池塘中 。
(3)与治理前相比,治理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不变/变简单/变复杂)。
2、在食物链“草→羚羊→豹”中,若羚羊的数量有所增加,则( )
A . 草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B . 豹的数量会越来越多
C . 豹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草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平衡
D . 草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豹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维持在一定的数量
3、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在一定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 .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 .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C .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D . 甲、丙的数量增加
4、某同学观察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种观点不正确( )
A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 . 草、鼠、蛇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 . 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 . 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5、某牧草种植区,为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将整个实验区罩了起来。结果是草的叶子很快被吃光,因而没能得到预想的草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 环境污染严重
B . 牧草品种退化
C . 草的生长迅速变慢
D . 食物链被破坏
6、下列哪一项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A .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种类保持不变
B .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总数量保持稳定
C .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D . 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数量大增
7、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 . 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B . 减少消费者的数量
C . 改变非生物因素
D . 增加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种类
四、中考演练(共5小题)
1、2018年5月,我国“月宫365”实验圆满结束,“月宫一号”是一个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相比,“月宫一号”稳定性较差。原因是( )
A .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复杂
B .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简单
C .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 .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2、小芳某天的生物作业是自制生态瓶,她准备了小鱼、石头、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 )
A . 分解者
B . 生产者
C . 消费者
D . 非生物部分
3、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关系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四种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 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D
C . 若某种有毒物质进入乙后,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D . 从功能上看,图中丙所示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
A .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 消费者和分解者
C .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D . 有机物和能量
5、下列人类行为中,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利的是( )
A . 对森林中的树木大量砍伐,以满足家具生产的需要
B . 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人江河中
C . 在草原周围营造防护林
D . 增加城市私家车数量,利于人们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