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材料一:
近日,浙江一女孩为外婆手绘微信说明书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网友们纷纷留言,为这位姑娘点赞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求出书”“啥时候发行,我给我姥姥买一本”“能打印一份给我吗?”的呼声。这些呼声背后所承载的需求,又不免让笔者人联想到前不久黑龙江一名老人因没有手机无法扫描健康码导致乘公交受阻的新闻。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掌握软件使用技能……在快步前进的数字时代,当“互联网原住民”们毫不费力地享受着数字化红利时,却还有一群“慢行”的人,被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数字鸿沟”困住。
这群“慢行”的人并非少数。比如,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当城市的孩子带着智能设备随时随地上网课时,不少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或拿着手机寻遍大山找信号,或走两小时山路爬到高山上听课,“找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比如,当很多年轻人挂号或买票只需动动手指时,一些老年人或外来务工者却很难掌握这些“技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占网民整体的比重不足30%。更为深刻的“数字鸿沟”体现在老年群体,截至2020年3月,我国9.04亿网民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
科技总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迭代,短短几年,不管是从短信到微信、从线下购票到App订票、从现场挂号到微信小程序、软件挂号的变化,还是各种打车软件、外卖软件的盛行,都昭示着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意味着,“数字鸿沟”现象不是无关痛痒的纸上话题,它不只是让一些人有被时代抛下的失落感,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影响到很多人的基本生活。
因此,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数字鸿沟”如何填平?以老年群体为例,为外婆手绘微信使用说明书的做法当然暖心,还有些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网红的老年人也固然励志,但从更大更深层的角度来看,消除“数字鸿沟”的影响显然不能只靠代际关怀和个人努力,而需要社会给出更多关照。
这份关照应该体现在社区或公益组织等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定期举办网络知识、软件操作等服务讲座,让有需求的老年人掌握基本信息技能;应该体现在智能应用提供者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习惯,设计出对老年人更友好的操作流程和使用界面;更应该体现在完备的托底方案上,尤其是挂号、购票、政务服务等民生相关项目,除了互联网办理渠道,一定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线下传统渠道,不让“慢行”在数字化时代的人受阻于一块小小的屏幕。站在城乡“数字鸿沟”的视角,这份关爱应该体现在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大力解决农村地区网速慢、信号弱等问题,同时,加大农村地区的信息素养教育。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也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在城市。数字技术带动社会飞速前进的过程中,请给那些慢行的人多些关照,在硬件和软件上作出更多部署,以缩小填补“数字鸿沟”,让科学技术每次向前跨步时,都能有更多人跟上脚步。
(摘编自陈晨《数字时代,让“慢行者”脚步亦从容》)
材料二:
老龄化社会遭遇“扫码时代”,如何找到办法让两者并行不悖,如何让老年人过上正常生活进而可以安享便利?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个人、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首先是“后浪”要帮。对于习惯扫码的年轻人来说,老年人遭遇的“数字鸿沟”有些匪夷所思,不就是点开支付宝里的健康码扫一扫吗?可是,手机功能过多,常用功能反而难找,手机界面字体过小,手机软件操作系统相对复杂等“难题”,让很多老年人举步维艰。在“扫码时代”,需要子女花费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教会老年人尽量掌握必要的应用技能。让老年人适应新科技、步入新生活,也是子女孝敬老人的一种新方式。
其次是“前浪”要赶。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原因,老年人尤其高龄老人接受智能手机等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另外,一些老人担心上当受骗,对扫码支付存有排斥心理,这也妨碍了智能手机的使用。老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从心理上接受新事物,不能拒绝再学习,要不断练习以勤补“拙”,力争掌握智能手机主要功能。
最重要的是社会要管。老年人在网络时代遇到了更多障碍,这已成为痛点问题,社会必须要管。政府部门应精准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推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满足老年人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应建立“无码绿色通道”,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相关智能手机产业应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积极参与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特点的大屏幕、大音量手机和大字体、简易化操作系统,让手机不仅智能而且体贴,帮助老年人打开通往数字时代的“快捷之门”。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扫码时代”,帮助老年人追上移动互联的步伐,学用智能手机、跨越数字门槛,是爱老助老的具体行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摘编自樊大彧《“后浪”要帮,“前浪”要赶,社会要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天,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一个偏方: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服药后,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则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前几年春节回家,见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倒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
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乐器道具因陋就简,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多少年了,每每想起当年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的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我常能记得他,记得他出神入化的演奏,还有那支奇妙的管子。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去年金秋,正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画杰作。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甚至连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摘自王巨才《光明日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材料一: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① , 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材料二: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②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①此时,一直渴望建功立业的班固已五十八岁。②司马迁自称。《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信中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表明了自己决心放下个人得失而完成《史记》的想法。
四、其他(共1小题)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山行
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六、情景默写(共1小题)
七、选择 简答(共1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八、选择题(共1小题)
九、语言表达(共1小题)
十、材料作文(共1小题)
“真”和“善”是人类美好的品德,也是长期以来哲学领域探讨的话题。然而,善恶或者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一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二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
面对“两难之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