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切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文本一:
闲
王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惟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偁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文本二:
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做士大夫家里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做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
小品文大约要有下列一些特点:第一,常常是幽默的。幽默并不就是滑稽,滑稽只是逗笑,而幽默则是让你笑了以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英国幽默大师斯威夫特的《基利佛旅游记》②,表面看起来是一大堆笑料,实际上是对英国社会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第二,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浅意深,言近旨远。言浅,因为讲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事,人人看得懂意深,因为其中包含着哲理,只有聪明人看了才发出会心的笑。言近,因为讲的往往是眼前的事物;旨远,因为从这一件小事可以推类引出许多大道理来。小品文的作者,要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第三,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即使是对敌人,小品文也只能是冷嘲热讽,而不是肆意谩骂。鲁迅说得好: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了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注]①王力:(1900年一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 , 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 , 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讷是其侄子。
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②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注]作者一说曹邺。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六、选择 简答(共2小题)
秋日的下午,搬一把椅子,到庭院的水泥台上小愁。用火炉烧沸的滚烫的水潮一壶“碧螺春”,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轻轻地啜饮。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一缕烟雾,蔓延开来。看小院上空的懒懒飘移的白云,看掠过天空的银色的机翼,看几串圆溜溜的黑紫的葡萄在黑褐色的藤蔓上晃悠,照暖的阳光铺洒下来,碎金流银。七星瓢虫爬到身上,摇头晃脑若有所思 , 忽然展翅飞走了;一只青虫蠕动着胖胖的身子,奋力爬树;两只蚂蚁沿着墙根疾行,触碰到一起,进退不得。静谧,恬淡。门外有人路过,先是一阵喧嚣,一会儿又渐行渐远,最后归于静寂。
而今,别离小屋已有十余年,午夜梦回,多次梦见她的倩影。小屋简陋,却赠我宁静,慰藉我的心灵,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让我在喧嚣繁杂的俗世中,不经意间,时时忆起那美好的过往,从而,内心变得柔软起来。
在中国,春节可以说是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然而,在粵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还有一个特别的节日,① 。
茂名市电白区、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湛江吴川、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② , 但主要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和二月,一般来说,一个村庄的年例为同一天。
③ , 周围几个村子集中土地庙,一起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村民们通过敬拜神灵、祭礼社稷,来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和国泰民安。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①“快乐教育”概念的创造者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②现如今,有很多父母都崇尚“快乐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感觉最重要,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到痛苦了,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学习。
③郎朗在他的自传里,记录下了父亲小时候逼他练琴的样子……成功后的郎朗回忆说:“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如果没有我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任何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放养出来的!”
⑤清华教授就曾愤慨地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救育,释放天性和学习无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班内以“快乐教育真的是骗局吗?”为辩题举行一次辩论会,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表达你的态度。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