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2021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他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只有拓宽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记者:你被译成中文的作品里,我是先读了《南京安魂曲》,之后就是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体裁,但都涉及对大量材料的处理。当然,同样是处理材料,你的取舍,还有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就这部传记而言,以我看,最是与众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详细写了有些传记作者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的李白在老家江油当小吏的经历;二是你只在序里谈到李白诗歌里的月亮意象,在正文里就很少提及,更没做什么渲染,而是偏重分析与李白生平遭际、日常行止相关的诗歌。你在写作前后一般怎么处理材料?
哈金:我的基本原则是有趣。一开始出版社就强调不要学术著作。如果大量分析李白的诗歌,可能使叙述松弛下来,对多数读者来说会乏味。但传记的核心人物是伟大的诗人,所以我必须要解读他的一部分诗歌。这本传记主要是给英语世界中诗歌的爱好者读的。把这个故事讲好,主要还是靠细节,特别是新鲜有趣的细节,同时对这些细节要有自己的看法。
记者:你在写李杜相遇,还有李白与孟浩然交往等细节时,显然融入了合理的想象。而《南京安魂曲》虽然是小说,因为高度依托于史料,也必然包含某些非虚构的部分。很多人认为,既然是非虚构就得写眼见的真实,融入想象会让写作偏离真实。但以我看,写作者对真实的理解本身,就需要在想象中展开,所以想象不可避免,没有想象也写不出深度的真实。
哈金:英语世界中有“创意非虚构”之说,我倒并不刻意追求非虚构的手法。在这部传记中有些地方,不虚构一些,故事就会出现漏洞,比如李杜相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几笔带过,一定要写得丰满些,所以我就根据已有的诗文资料做了一些推想。这样做是为了把故事讲好,在现在的非虚构的写法中并不出格。
记者:基于材料之于这部传记,乃至《南京安魂曲》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你看来,材料之于写作,尤其是小说写作,有何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家写作如果过多依赖材料,会更多产生以分析性见长的匠人的形象,就好像他的写作在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是打了折扣的。
哈金:材料当然重要,就像厨师没有食材,无法做饭,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不一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当然小说可以大量发挥,特别是在没有多少原始材料的情况下。但《南京安魂曲》的情形比较特殊:资料太多,太杂乱,不好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线路。英语文学理论传统中从浪漫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开始就强调想象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unifying power)。降低姿态是写作的一种正确态度,很多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有种优越感,比如《阿Q正传》中的叙述者。果戈理有“虫子仰视”的说法,那是他幽默的主要来源。鲁迅非常崇拜果戈理,却没像他那样谦卑地写作。
(摘编自《哈金:我写的不是文化想象中的李白》,《文学报》2020年7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渔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鸣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归谓其妻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 , 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共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①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
②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六、情景默写(共1小题)
2020年涌现出太多的感天动地的人与事,每一位人物的身上都闪烁着光亮,为我们指引着方向。其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的病情,与时间赛跑,坚守在抗疫一线,面对“生”与“义”,化用《鱼我所欲也》中的诗文,张定宇的选择是 “,”90多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仍坚持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坚守着教师的本职,正如《师说》开篇陈述教师的职能句子: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观摩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更应该像《论语·里仁》中所说的那样 “,”向贤人学习,随时反思自己。
七、选择题组(共1小题)
每当夜幕降临,极目星空之时,人们无不感叹宇宙的______和邈远。其绚烂之美,摄人心魄。古人仰望苍穹,面对耀眼无比的星空,似乎在冥想天界与人间应当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充满想象力的先民开始用神话故事去描摹天上的美景:各路神仙坐居天宫,不仅身着______的深衣,而且身怀上天入地的绝技;他们饶有兴味地注视着世间百态,闲暇之余还装扮成凡人,体悟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上下四方日字,往古来今日宙。”人们期盼从星月排布去启迪生命的奥秘,去洞察深邃的天地间的内在哲理。
为了更好地诠释天地之间的义理,人类开始用造物论去揭示天空中星辰运行的轨迹。华夏先民自殷商时期就开始占卜测运,两汉之际谶纬之术盛极时。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的兴盛,占卜之术与宗教哲学紧密相连。唐代以后,西方天文学开始传入中土,占星术由此______。两宋之际,占星术已成为市井街巷里人们热议的话题。据说,北宋文豪苏轼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追星族” , 他不止一次地感慨,自己与唐代诗人韩愈一样都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可谓______。
八、语言表达(共2小题)
“涵泳”一词,古已有之。其本意是水中潜行,后来引申为浸润、沉浸之意,从而成为读书时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涵泳”强调鉴赏文艺作品时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涵泳”十分重视阅读时的心理状态,推崇一种虚静的阅读心理。宋代教育家朱熹就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静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 “涵泳”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从根本上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即重感悟与直觉,这与西方人重逻辑和实证完全不同。
示例:你是否羡慕过苏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仕宦南北,赏赤壁风月,啖岭南荔枝,活得多么多姿多彩!
材料:
陶渊明 辛弃疾 杜甫
看琅琊山色 品乡间淡酒 忆铁马秋风 望西岭雪山
观风中寒菊 历扬州烽火 栖成都草堂 梦吹角连营
归隐田园 沉浮宦海 漂泊东西 执着坚忍 潇洒自在 失落无奈
九、材料作文(共1小题)
①有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知识创造的中心。那时,长征九号发射,中国成功载人登月,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载人登月的国家。
②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③英国石油公司预测,受新兴经济体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推动,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近40%。
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出地球供应能力的一半,《地球生命力报告》称,如果人类继续以这种方式消耗资源,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其需求。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纵观中国发展大势,这一年将是伟大而又转折的一年。青年人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综合上述材料,以“立足本国,关怀世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并体现你对世界下一个十年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