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数据接近事实的是( )
A . 课桌的高度约80dm
B . 一般人步行的速度约2m/s
C .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大约1mm
D . 初中生百米赛跑成绩约13s
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3:1,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
A . 2:3
B . 3:2
C . 6:1
D . 1:6
3、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我们听到的自己发出的声音和录音略有不同是骨传导和空气传播的不同造成的
B .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大于340m/s
C . 老师在教室讲课时没有回声
D . 声音的频率越高,其传播速度越快
4、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的响度越大,其音调越高
B . 频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
C . 超声波遇到缝隙会有反射,因此可以探伤
D . 噪声一定是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5、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3.00秒,当时气温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 . 13.29秒
B . 13.00秒
C . 12.71秒
D . 无法确定
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要放热
B . “蜡烛流泪”是液化现象,要放热
C . 寒冷冬天呼出“白气”是液化现象,要吸热
D . 夏天要喝冰凉饮料时加上几个冰块后是熔化现象,要吸热
7、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的包装纸上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包装纸上的“粉”消失而纸变湿了,出现的物态变化按顺序是( )
A . 凝华、汽化、熔化
B . 凝固、液化、升华
C . 凝华、液化、液化
D . 凝华、液化、熔化
8、将常温下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常温下的酒精里后拿出来,温度计的示数将( )
A . 降低
B . 先降低后升高
C . 不变
D . 不知道气温,无法确定
9、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说明( )
A . 固态水银的温度达到﹣39℃就会熔化
B . 水银常温下是液态
C . 水银的凝固点是39℃
D . 水银温度计不能测低于﹣39℃的温度
10、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沿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甲相对于地面向东运动,乙相对于甲向西运动,则乙相对于地面( )
A . 可能向东运动,但比甲快
B . 可能向东运动,但比甲慢
C . 可能静止
D . 可能向西运动
二、填空、实验题(共5小题)
1、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机械停表的示数为 ,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如图,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在音叉和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时,通过观察乒乓球明显被弹开可以知道:声音是由音叉的 的产生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可以得出结论:物体的 越大,产生的声音的 越大,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3、可以用时间与路程的比值表示运动的快慢,0.1s/m比0.2s/m (填“快”或者“慢”),同一物体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是由于 不同.
4、小明想到自行车轮胎漏气后(充气不足)很难骑快,决定用能充气和放气的小皮球探究:皮球滚动的快慢和充气多少的关系.
(1)按照小明想到的,他的猜想是:其他条件相同时,皮球充的气越少(越不足),滚动就越 (就“快”或者“慢”).
(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斜面进行探究,他测出:把充气很足的皮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50cm到B处所用的时间为2s,将皮球用球针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皮球滚动50cm到C处所用的时间为4s,皮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比在BC段滚动得 .(填“快”或者“慢“),小明由此认定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小明的探究存在明显错误,从实验图可知,他没有控制 相同.
(4)如果总是利用AB或者BC同一斜面段,改变皮球充气的多少进行探究,你认为用 (填“AB”或者“BC”)段较好.因为这样有利于 .当然时间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同样的探究也要进行多次.
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老师将教科书如甲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改装成如乙图所示,甲图中的水较多,乙图中的水较少,这样可以节约 ,还更有利于观察到: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 (填“大”或“小”),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
(2)假设两个装置中的水的初温相同,酒精灯火焰完全相同,那么丙图中图线 (填“b”或“c”)代表的是乙图装置的实验情况,沸点都是 .
(3)水在沸腾时,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 .
三、应用题(共3小题)
1、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3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是 km.
2、某物体运动100m的过程中如甲图所示,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8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2m/s.
(1)计算它在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是多少?
(2)如果在这100m的过程中如乙图所示,它在前半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8m/s,后半段时间的甲均速度是V2′=2m/s,它在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比较V和V′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直接分析得出.
3、某人某次驾驶汽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72km/h,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的反应时间为0.5s,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为38m.
(1)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减速的反应距离为多少?从开始减速到汽车停止的刹车距离为多少?
(2)若他一边打电话,一边以相同的速度开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行驶距离为44m,假设从开始减速到汽车停止的刹车距离与(1)相同,那么这一次他打电话的反应时间为多少?
(3)假设他发现的情况是前面离车40m处站着一个聋哑人士,那么(1)(2)两种情况下哪一种更容易出车祸?因此你对开车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