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山河联盟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5小题)
。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秋窗日午,小院无人, 。菊花满前,蒙有旨酒, 。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 。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薔薇架下,蜂蝶乱飞, 。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题曰百宜,不能真个列举百宜。必欲举之,未免搜索枯坐,然而枯则无味矣。 。
①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②正值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③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④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
⑤敬作抛砖之引,以求美玉之来
⑥读书有时,亦需有地
二、选择题组(共1小题)
雅乐,原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而近年来,国内“新雅乐”的诞生,则是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甲)“新雅乐”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通过打造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率先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乙)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创作者们将“诗、乐、舞”三位一体,融会贯通:“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受其启发,当代“新雅乐”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新雅乐”抛弃了礼乐制度在政治和思想层面的捆绑之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意境美的追求上。(丙)“新雅乐”之“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鲜明的文化特征钩沉历史,将“形式美”与“内涵美”相反相成 , 传递着“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优秀品格。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材料一:
日前,在第四届腾讯峰会“数字新青年论坛”分论坛上,论坛的主办方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简称《报告》)。
调查发现,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有八成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远超过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文化场所实地参观;有近七成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游戏动漫了解传统文化;在购买文创产品方面,数字新青年愿意为爱买单,也讲究实际;他们在参观时不爱走寻常路,愿意通过电子导览重点观看感兴趣的部分;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他们渴望专业指导和同伴交流;他们也愿意自己创造,每年有近10万年轻人参加故宫和腾讯主办的“Next Idea”创新大赛。
(摘自2019年腾讯峰会发布的《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
材料二: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放眼望去,几乎每一个年轻人感兴趣的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球鞋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嬗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真爱。
传统文化为什么突破了过去的传承困境?这股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为什么来得如此迅猛?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如此钟情?显然,这一系列“为什么”的答案,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单一要素,而必然是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
(摘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201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趋势。无论是分享诗歌之美,还是依托博物馆馆藏优势制作的“又见大唐”展览,学生成为主要受众。《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不断升温,且呈现出观众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受到许多学生的热捧,越来越多的“汉服控”在街头巷尾赢得不少回头率…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流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对杂音乱象有高度的警惕,并及时加以制止。有的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出现了粗俗化、庸俗化、功利化的现象。为了传承孝道,有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在操场给家长洗脚,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一些所谓的“女德班”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对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摘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2日)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岂有哑巴缪斯
余光中
①一九六五年的初秋,夏菁和我同客美国。他高踞落矶山顶,我远卧五湖平原,两地相隔,千五百英里。九月间,他飞去芝加哥,我则驾车去芝城迎接。参观了艺术馆后,太阳已经偏西,便负着落晕,冲着满地的秋色,驶回密歇根去。那夜月色清朗,平而直的超级国道,无声地流着,流一条牛奶的运河。怀乡人最畏明月夜,何况长途犹长,归途的终点也不能算家。于是两人对吟起唐人绝句来,一人一首,结果,是愈吟愈愁。事隔年余,仍记得当时,吟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真感到是那么一回事,一时“鹅皮”(gooseflesh)都麻了起来。那实在是难忘的一夜。
②“鹅皮”也好,“鸡皮”也好,诵诗而到高潮,我的反应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点生理成分。不是冒起鸡皮鹅皮,便是目润喉涩,最敏锐时,更有猝然中箭的感觉。英国诗人浩司曼在《诗的名与实》一文中,也曾经描述诗对他的作用,是生理甚于心智。他说,在早晨修脸的时候,他尽可能避免想诗,否则一句诗忽然涌现在心中,他的面肌紧张起来,剃刀便会失手。又说,随之而来,会有一阵寒颤,自上而下,扫过他的脊椎,且有泪水涌至眼中。最后,浩司曼说,胃部是这一切感觉的中心。高更也表示过,看凡高的画使他的胃不宁。
③绘画到底是空间的艺术,构图的节奏感对我们生理的节奏(例如呼吸和脉搏)所起的作用,似乎不如诗和音乐一类的时间的艺术,那么强烈。虽然十分喜爱绘画,但在面对一幅杰作时,我所产生的是一种深沉然而缓慢的感动。缓慢,是因为画家没有限你一定的时间去领会他的作品。音乐则恰恰相反,其节奏感完全取决于时间,人体的节奏感受到它的影响,随之疾缓起伏,所以我们在生理上对音乐的反应,总是更为迅速而直接。证之以我个人的经验,被一段美好的旋律感动时,我会生鸡皮,竖汗毛,麻头顶;但神往于一幅画的意境时,似乎很少这种生理的现象。
④尽管有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诗,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时间艺术的诗,对我们的作用,尽管是非常心灵的,也是颇为生理的。这一点,似乎有不少的读者,甚至作者自己,尚无明确的认识。缪斯,一半是神,一半也是女人。她紧扣我们的心灵,但同时也满足我们的耳目。缪斯如果成为哑巴,那么其所以成为女性的魅力,已经丧失了一半,不幸的是,中国诗的缪斯,已经显示出变哑的危机了。
⑤对于我,对于中年以上的某些读者,中国古典诗的朗吟(英文叫做chanting)是可以终身享受的一种高级乐趣。说得轻松些,它可以自娱,可以娱人,是雅人名士的一种消遣,一种修养。说得严重些,它成为欣赏古典诗的一个必要条件;短如一首五言绝句,不加千百遍的朗诵或低吟,是不可能充分心领神会的。我这一代的中年人,身逢抗战,经历种种的不幸,而比起现在的青年来,至少多一件幸事,那就是,懂得如何吟诵古典诗。小时候,我的父母和二舅父都会吟诗。他们虽未着意教我,毕竞耳濡目染,久之我也吟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其后这种吟哦,或高咏,或低唱,给了我无穷的安慰。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固然也可以获致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比起曼声朗吟千百次后的那种领会,恐怕相去远甚。最大的原因,在于前者仅仅是心灵的吸收,而后者加上了生理的沉浸。所谓“熟读唐诗”,也就是要用生理的适应去帮助心灵的吸收,使那种节奏感,那种声调,进入肌肉,缠绕每一根神经。
⑥这样的分析,有些读者可能认为缺乏“诗意”。但是诗的生理作用,往往可以超越心灵的领会而影响读者或听众。我在美国授中国诗的时候,班上的金发孩子们对我朗吟的反应,总是热烈的,有些学生甚至要我教他们跟着吟咏。一位学生事后告诉我:他念这一班所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某次听我朗吟《国殇》。其间我也有时应邀去别的大学演讲,而当我在演讲时朗吟李白或杜甫时,完全不懂中文的听众,总是兴味盎然。这种反应,大部分属于生理。反之,我不懂西班牙文,而每次听到西班牙神父兼诗人劳治国(Father Carlos Orozco)朗诵洛尔卡炽热的抒情诗,总是感到一种绝大的过瘾。又如狄伦·汤默斯的诗,据有些人说,看起来很费解,听起来,尤其听他自己朗诵起来,反而很容易接受,至少会感到,那节奏之中,扶带着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再如乔叟那中世纪的英文,看起来好费劲,而听傅良圃神父(Father Fred Foley)念起来,忽然透明得多。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 , 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苏轼引用诗经的句子意谓君子如果喜纳贤人之言,怒责馋人之言,则乱事庶几可止。祉:喜欢。遄:疾速。已:停止。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①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②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七、名著阅读(共1小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 ,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注)①反坫(diàn):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八、句子默写(共1小题)
九、材料作文(共1小题)
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大都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有人却认为再谈儒家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在国学课堂上,有些同学就曾表示过这样的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