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十课《短文两篇》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下列作家、作品描述正确的是(    )

A . 《最后一课》是德国都德的一篇小说    《资治通鉴》司马光 纪传体通史 B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英国    《木兰诗》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C . 《邓稼先》 杨振宁                            《爸爸的花落了》   林海音 D . 《伤仲永》 王安石  北宋                    《丑小鸭》安徒生   法国
2、下列对文学作品或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庞大复杂的贾府里,能够左右逢源,处理事务有条不紊,人际交往得体恰当;在她身上,也有见风使舵、阴险狡诈、贪婪自私和居心叵测的一面。 B .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不同;《故乡》中“闰土”对“我”的态度,以前和现在不同:二者都是前高傲后恭敬。 C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善劝,善在以小喻大劝齐王广开言路。 D . 《背影》一文四次写背影,其中着重刻画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详略得当。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诗,是作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B . 《我的母亲》的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C .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书序,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 《赤壁》是一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4、下列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 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B . 王浩大声斥责李明:“你不调查研究,就凭主观臆断,要不犯错误才怪呢?” C . 我向往的是:明月,清风,静谧的田野,清清的溪流。 D . 省教育厅在给孙旗屯建造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
5、下列加下划线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 B . 下课之后,班上的几个“混世魔王”扔书包、弄本子、拍桌子、踢凳子,把教室搞得沸沸扬扬 , 乌烟瘴气。 C . 一个巴掌拍不响 , 巴以问题闹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主要的责任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也有责任。 D . 两个单位有点意见,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总是那么针尖对麦芒 , 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越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B . 一部全国性的《职业病防治法》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有望使劳动者保护自身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C . 中外文学大师的杰出创造无不以其对传统的广博和深刻的把握为基础的。 D . 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7、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 咀嚼    吹毛求疵    海市蜃楼    非常疲倦 B . 帐蓬    合情合理    迟钝麻木    极端虚弱 C . 辗转    漠不关心    令人作呕    号淘大哭 D . 振惊    鲜血淋漓    半身不遂    一模一样
8、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dù)    推(yǎn)    风日丽(hè)       暮之年(chuí) B . (cì)    糊(tu)     枯无味(zào)      动不安(zào) C . 补(mí)    短(zhàn)   纵即逝(shāo)     丰饱满(yíng) D . (chù)   囊(kuò)    颜欢笑(qiáng)    一叶舟(piān)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1)下面不符合“哲人”习气的一项是(    ) (1)
A . 打发、消磨时光 B . 回避、无视生命的存在 C . 把生命看成贱物 D . 天色不佳时,将“度日”看作“消磨光阴”
(2)对于“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义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可以说死而无憾。 B . 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得以彰显和延续。 C . 生命一天天流逝促使人们看重生命的分量。 D . 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
(3)对“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话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与生命本是“优越无比的”“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B . 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过得丰盈饱满”。 C . 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作者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D . 概括了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寄希望于虚幻未来的消极人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

    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 . 文学经典的重构不仅是推翻经典,更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 . 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才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D . 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A . 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经典性。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 . 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C . 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D . 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B . 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 . 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D . 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探究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

材料一:一个人活了72岁,他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看电影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是平均数)

——摘自《人生宝鉴》

材料二:每个生命都是普通的,有些基本需求是不能不维持的。不要指望时间是公正的。时间对珍惜它的人和不珍惜它的人都是不公正的,时间对自由人和监狱的犯人也无公正可言。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

——摘自《读者》

我的探究:

2、阅读《热爱生命》片段,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扩展其中划线的句子,使之具体、生动、丰满。60字左右。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一直在惊吓着他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十课《短文两篇》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