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精华学校2020年高考三模(考前测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材料一
中国医学发展历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瘟疫理论创新发展于汉末与明末清初,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一是东汉末年,《伤寒杂病论》问世;二是明末清初“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提出温病辩病辩证方法,丰富发展了瘟疫理论与实践。瘟疫理论的核心包括张仲景“六经辨证”、吴有性《温疫论》“表里九传静证”、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静证”等。
这些辩证方法对指导中医防治瘟疫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清代瘟疫流行超过任何时期,正是由于中医瘟疫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广泛应用,清代,我国人口数量没有因瘟疫而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乙脑、流脑、出血热、SARS、甲流等流行传染性疾病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应有作用,许多有效方法至今在临床广泛应用。在中国内地SARS发病最严重,然而治疗效果最好,死亡率远低于平均死亡率,这得益于国家推进中医药作用的发挥。
去年12月至今,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着社会生活秋序,令世人关注。中医根据病例分析,新发病例多以寒热毒邪错杂、损伤正气为特点,邪居肺卫与少阳,故出现发热或无热、乏力、干咳,或恶心、胸闷、苔白或黄等症,治宣和解少阳、清热宣肺、益气解毒,可用小柴胡汤与升降散加减。邪气入里化热而毒热壅盛,肺失宣降,可见发热、咳吐黄痰,气促胸闷、乏力日甚,舌红苔黄等症,可用宣白承气汤、桔梗汤加减;至于寒盛伤及脾阳而腹泻或热伤气阴而气阴两虚可随证施治。疫情极期如毒热内盛,肺气郁闭,内闭外脱当用开窍醒神、固脱等救急方法。同时重视发挥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毒刮作用小、减少西药后遗症和并发症的作用,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有效治疗了新冠状病毒感染,提高了感染人群痊愈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取材自《中医中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材料二
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识是基于对人的观察、实践与研究,形成以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和理论体系。根据人体的生命信息把握健康与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整体状态(辨证),确定相应养生保健与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治)。中医对疫病的认识是通过人与自然时令变化的适应性与细菌、病毒侵犯人体后机体综合反映所表现的外在征象进行分析,根据病邪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津液失调的病变机理,综合判断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无论病情处于什么阶段,注重自然界变化特点、人的身体状况与疫病的演变规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调动体内抗病能力与抗细菌和抗病毒相结合,有利于早期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及时有效防治的目的。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特别重视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对于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尤其重视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因素。结合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脏腑和调理念和中医诊疗模式,在瘟疫流行时期,对易感正常人群、无明确病因而异常症状或确诊瘟疫病人均可有效防治。这也是面对新发病因不明传染性疾病,不需要明确病原体,根据时令气候变化症状和体征来诊治病人,达到有效防控疫情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瘟疫不是单纯与病毒对抗,而是注重驱邪与扶正并举,使邪有出路,正气得复。我们在临床运用透表解毒法治疗各种流感、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疗效确切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瘟疫理论及对SARS的认识优化了中药处方,形成中药复方制剂——金柴抗病毒胶囊,是2003年被证实对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药复方。研究显示:金柴抗病毒胶囊对冠状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等7种呼吸道病毒有抑制作用,作用机理是多方面的,有直接抗病毒作用,作用于细胞本身,提高病毒攻击后细胞膜脂质流动性,阻止病毒进一步感染;有针对病变环节抑制病毒及缓解化学物质引起的肺部炎性病变与退热作用;有机体免疫功能的整体调节作用,并可抑制炎症因子NO释放,降低由其引起的肺损伤作用等,充分显示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体现中医药治疗瘟疫的整体优势。
(取材自《曹洪欣: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
材料三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添充、完善,形成了如今磅礴宏大、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2010年,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中医能传承至今,靠的是师承教育。所谓师承,指的是以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传授中医知识,学生在耳濡目染下学习。中医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现代科学,尤其是在教育模式上,中医需要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师承教育有三个阶段:传授、运用、创新。传授即传授知识,这是最基本的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入门中医理论,需学习中医理论课程,这是一个理解和背诵的过程;运用即运用知识,这是实践的过程,学生跟师亲自实践,分辨各类药草的习性作用、掌握人体的病症反应;创新是目标,中医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学问,需要后人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加以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提出振兴中药计划,从战略高度对中医药进行全面系统部署,明确了当前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国家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这是我国传统医药焕发青春的机遇,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机遇。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出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以科学认知破除对中医药的认识误区。把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与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使新一代中医药人才真正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把“仁心仁术”作为其职业成长的基本功和职业操守。
(取材自《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能传承至今靠的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①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② , 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挥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
始予至,无室以止 , 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 , 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 , 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③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钦?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令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兔于陋之名 , 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 , 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
[注]①上国:指京城。②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③搜抉钩絷:搜罗延揽
①将陋其地 陋:嫌弃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 止:居住
③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以:且
④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 比:比较
⑤以信孔子之言 信:伸张
⑥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 蔑:污蔑
⑦然此无损于其质也 质:本质
⑧诚有君子而居焉 焉:兼词,于此
(1)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
三、名著阅读(共1小题)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②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论语•季氏》)
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杜甫
其一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懒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劳①。
遣意二首
杜甫
其二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注释]①“伯劳”,候鸟名,背羽赤色,古代诗词常用来喻为流浪的旅人。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①自然的关景,往往能触动情感,表现志趣,“,”(《兰亭集序》),一条溪流增添了王羲之宴游集会的快乐;“,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尽显刘禹锡的高雅。
②劝谏是一门艺术,烛之武在劝说秦伯时说“,,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寥寥数语点明晋国之贪;纳言是一种勇气,齐威王接受邹忌的讽谏,并说“,受上赏”。
③在高中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上,同学们引用伟人的诗词畅谈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理想,轮到你发言时,你会引用“,”。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美与同情
丰子恺
①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②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谅东西的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
③我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番讲话: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④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⑤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
⑥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深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⑦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⑧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乌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⑨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会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象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取材于丰子恺《美与同情》)
七、语言表达(共1小题)
北平城方方正正,坐北朝南,除了为象征“天塌西北地陷东南”缺了两个角之外没有什么不规则形状,因此街道显得 甲 。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四个牌楼把据四个中心点,巷弄 乙 。从前皇城未拆,从东城到西城需要绕过后门,现在打通了一条大路, 丙 。是北平城里最漂亮的街道。向晚驱车过桥,左右目不暇接。城外还有一条极有风致的路,便是由西直门通到海淀,夹路是高可数丈的垂柳,一棵挨着一棵。夏秋之季,蝉鸣不已,柳丝叙拂,夕阳西下,景色曲绝。我小时候在清华园读书,每星期往返于这条道上,前后八年,有时候骑驴,有时候乘车,这条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甲乙丙
A.雕栏玉砌、风景如画
B.横平竖直、四平八稳
C.栉比鳞次、历历可数
八、微写作(共3小题)
九、命题作文(共2小题)
“古人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我们对生活的世界的肯定性评价,美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对“美”有无限的期待,也有很多的创造。对于“美”你有怎样的思考或认识?”
请以“心中的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