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知礼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桥经验”创造了依靠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社会运转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成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在新时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地区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以“无讼社区”建设为抓手,以“诉调对接”为核心,以“息争止讼”为目标,针对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剧增,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目的。大邑县通过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综合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无讼社区”建设,在基层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其实践是成功的、可资借鉴的。
(摘编自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有效基层治理》,有删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乌镇的船
杨俊文
到过乌镇,看过小桥流水、傍河民居,便知道这是江南的风景。待几年后再看这座古镇,与西塘、周庄、同里相比,免不了有些色调雷同的感觉,所以景致一类则不在兴趣之内。倒是墙上风蚀的青砖,水阁斑驳的浸渍,以及脚踏石街的声响,还有那庭院和店铺里端庄古朴的堂号、字号,让我沉思良久,觉得这其中似有沉厚悠远的意蕴。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栅河岸古旧的石板上,恍惚间就到了一个叫安渡坊的地方,栈头船(俗称载客船)整齐划一地泊于码头,显然是专供游人“到此一游”的。然而,我的目光却被岸边的一排展板吸引。展板是竹制的,数十张相连一起,由水岸延至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此后南折,足有四五十米的长度,上有阴雕的文字和样式各异的船的图案。从一端看起,才知道此乃“舟楫文化长廊”。
也许乌镇的起落兴衰,全都承载在舟楫之上,所以驻足细观,渐渐觉得长廊有了长河的寓意,继而生出流动奔涌的气象。
乌镇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方水镇,袂湖连江,衣带吴越,使其有了独特的水乡韵致。盛唐时期,乌镇就有十万百姓在此居住。由于此地河网交织,舟船是人们唯一的交通工具,百舸千舟该是这一水域最为炫目的景观。当然,在运河上最为气势浩大的,莫过于隋炀帝乘船下扬州的一幕。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称其为“万艘龙舸绿丝间”,这倒是夸张的笔意。但此次出游,隋炀帝确是奢华到了极点。据记载,他与皇后分乘龙舟和翔螭舟,随行的公主、妃嫔、文武官员等分乘各式船只,计5191艘,前后相接,长达二百余里。这盖世无双的帝王出行图,委实令人唏嘘不已。当年的江南民众,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场面,那感觉一定如梦如幻,而在目瞪口呆之后,必定有了一个经年不休的话题。
其实,中国的舟船并非独属于哪个朝代的发明。在浙江湘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有一艘由圆木凿空后制作的船——享誉“华夏第一舟”的独木舟。在现代化聚光灯的照射下,已经在时光中停泊了8000年的简陋漂游工具,显现出良渚文化清晰的纹理和早期人类的智慧之光。当时的人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这艘原始“龙舟”的革命性意义,它就已经载着他们开始了文明进程中的灵巧划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速度,打通了水陆、地域和时代的阻隔。当三皇五帝在中原的黄土地上争雄称霸时,江南水乡的独木舟便自由穿梭于渔猎文明与农耕文明笼罩下的河网之间。
待到木板船一出现,一改独木舟的简陋,人们在水上穿行的速度和动力又前进了一步。后来江南的舟楫,在吴越争霸时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彼此征战的一大优势。及至隋唐时期,舟船制造业已十分兴盛,隋炀帝那次风光无限的出行虽显骄奢淫逸,但也并非毫无积极意义,用现代理念的眼光看,也算是舟船的一次巡展吧!
看过展板,沿着时光的水路走过来,再回首望去,乌镇一带所有的舟楫,几乎都消逝在历史的雾霭里。只有眼前用来载客的栈头船,依然错落有致地在水阁之间缓缓游走,像是完整的乐章演奏到最后,剩下单调而深沉的音符,不舍昼夜地飘荡着。
当我走完那段文化长廊时,再转身,发现这原来是一部内容博大、丰富的大书。
一阵叮咚的声响从围拢的展板后面传出来。那是一处修船的水岸,工匠们正在修理船只。走进去看他们的动作和神态,是那么恭谨而专注,每条破旧的船,在他们看来都像是有生命的本体。一位工匠说,他早年造木船,后来修木船,近些年木船越修越少了,运河上跑的都是大型的机动铁船。但看不出他有何抱怨,脸上一直堆满笑容。是的,乌镇河网之外,早已有了交织的公路、铁路,各种车辆穿梭往来,自然使许多船只尴尬地隐去。其实,乌镇人在乘坐高铁和汽车时,早已消解了怅然若失的情绪,只是那些有心的参观者,却禁不住要顺着时光的中轴,把那些曾经漂游于此的舟楫——抚摸。
我总觉得关于船的故事并未终了。从茅盾纪念堂走出后南行,便是茅盾陵园。在如一册书状似的墓碑之上,茅盾先生眺望远方,恰如在船头迎风而立,紧抱的双臂仿佛拥抱一方山水。阳光透过云的缝隙,把塑像映照得光彩溢目。当看到元宝湖畔木心美术馆方头渡船似的组合建筑,禁不住又想到茅盾,想到与他同有一片故土的王会悟、孔另境、沈泽民……他们的生命之船,带着劈波斩浪的骁勇,从苦难的远方驶来,穿过历史的风雨,最后静静地停泊在故乡的水湾,再也不会离开。而他们精神的风帆,却一直在为子孙后人高高扬起!入夜,月光下的河水宁静而明亮,运河上的行船间或鸣响的汽笛,在水面荡起深沉悠远的回声,像是从岁月的深处响起,又似乎正向一个远方传去。我想起木心的一句名言:“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乌镇,依然行进在水上。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 , 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碑。”日碑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碎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 , 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暫,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义之。明日,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诺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光自后元秉持万机,及上即位乃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光薨,上及皇大后亲临光丧,谥曰宣成侯。
(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节)
①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折杨柳
张九龄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流芳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六、选择 简答(共1小题)
要说文化遗产,汉字应该是中国最 的文化遗产,没有汉字,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博大而精深。中国人有崇拜汉字的传统,即使到今天,这个传统依然广为流传。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它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商代之前,中国就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我们通过商代的甲骨文,就可以触摸那个时代的生活。汉字为探讨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如“色”这个汉字,含有中国人审美观念的信息。上面是“羊”,下面是“大”,合而为“羊大为美”,意思是大羊、肥羊就是美的。在古代,羊和人的衣、食等生命活动 _________,这反映出中国早期关于美的认识是和人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汉字还具有一种说服人的力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与人交往要讲信用,人言为信嘛!”这句话的根据就在汉字中。汉字中的“信”字,左为“人”,右为“言”,就是 ________人们要“言而有信”。同时,汉字还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像“舒”可以理解为“舍我一份温暖给你,你便如春雨滋润一般舒心”;像“墨”可以理解为“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__________含义,激发联想。使用汉字的人,往往觉得它们很亲切,它们不像是一套科学的代码,倒像是一批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符号,很多汉字似乎在向人诉说一个故事,诉说一个既遥远而又像在昨天发生的故事。使用汉字,就像在读中国的历史。
汉字:鸿 思
七、语言表达(共2小题)
同学们,大家好!①欢迎莅临美丽的长江三峡!②今天,能参加大家的研学活动,我备感荣幸之至。③三峡各有其特点:瞿塘峡宏伟雄壮,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险峻。④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⑤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画家、艺术家慕名而来,⑥为其吟诗作画,赞美和描绘它的千姿万态。⑦现在,让我们开启研学之旅,⑧瞧一瞧三峡的奇光异景吧!
2021年1月7日,中国科技大学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2016年,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我国建成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中国科研团队在“京沪干线”与“墨子号”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链路和两个卫星对地自由空间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整个网络覆盖我国四省三市,总距离4600公里。据介绍,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进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
八、材料作文(共1小题)
2020年,“高校奖励新生一个人报到”的话题冲上热搜,起因是某大学特别设置并颁发了“独立新生奖”。凡是无家长陪同报到的学生,即可获得奖励。消息一出,引发了不少网友、新生和家长的热议。有的对学校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突破、树立自我管理意识的做法表示支持;有的认为大学生当然应该独立,但学校“一刀切”的做法会带来诸多不便;还有的认为有没有家长陪同报到与孩子独立与否并不直接相关,设立奖项宣扬这种行为没有必要。
请你从“网友、新生和家长”中任选一个身份,给《中国青年报》“观点”栏目的编辑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及学校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