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脱发越来越成为人们          的话题。近期一项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还有媒体日前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这些信息的确令人         

    专家说,病理性脱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头发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则          , 所以有脱发现象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查出原因后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还要保持心情愉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谈虎色变   叹为观止   盖棺定论   对症下药 B . 岌岌可危   唏嘘不己   盖棺定论   对号入座 C . 岌岌可危   叹为观止   木已成舟   对号入座 D . 谈虎色变   唏嘘不己   木已成舟   对症下药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 B .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呈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 C .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涌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特点 D .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一项近期调查显示,我国脱发人群涌现低龄化和认知低等
(3)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尽量避免熬夜,饮食要健康而且一定要有规律,坚持体育锻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A . 后来?——起来了。他到年底就生了一个男孩,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B .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C .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 . 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niǎn)    拔(zhuó)    首(yǔn)     茕茕立(jié) B . (xǔ)     奉(dài)      马(xǐ)      起而飞(xuè) C . (zhào)   板(hù)      慢(bū)      乎待哉(wū) D . 赊(shē)      潦水(liáo)   胜(zhàn)    以微贱(wěi)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生所资,未见其术。 生:名词,生活 三径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将要。 B . 宇文新州之范。懿:美好。 骑能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 . 起而飞,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抢:碰,触。 二虫又何知! 之:这,此。 D . 臣微志。 听:任,在此是准许、成全。 謋然已解,如土地委:卸落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 . 千里逢迎 , 高朋满座 C . 征夫以前路 D . 依乎天理 , 批大郤
5、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 ① 而彼且奚适也?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 ① 今臣亡国贱俘。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D . ① 问征夫以前路。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6、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 ①杳不知其所也           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 . ①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 C . ①辇来秦                 ②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D . ①盘盘焉,囷囷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7、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廊缦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为  ③雄州列,俊采驰   ④贾谊于长沙

琴书以消忧  ⑥谨拜表以  ⑦宾主尽东南之  ⑧梓泽丘墟

A . 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B . 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C . ①③/④⑤⑥/⑦/②⑧ D . ①②/⑧/④⑥/⑤/②⑦
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稿件定稿叫做付梓,和杀青的意思一样。 B . 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将犯人发配到边远的地方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的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C . 《楚辞》,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歌集,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 D .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也可指被推举的人。

二、情景默写(共1小题)

1、课内古诗文默写

①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中“”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②《滕王阁序》里用“”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③《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④《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⑤《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

三、其他(共1小题)

1、课内文言文翻译。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姓魏氏,名冉。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季君之乱 , 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故公矣。”于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秦西称帝,齐东称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说秦昭王。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选自《史记·穰侯列传》)

注: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③芒卯:魏将。④三晋:指赵、韩、魏三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季君之乱           诛:杀死 B . 事成,魏冉故公矣    德:感激 C . 乃封魏冉于穰,复封陶   益:增加 D . 以此时说秦昭王         奸:通“干”,请求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B .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C .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D .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穰侯,是秦宣太后之弟,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拥立昭王。魏冉把对昭王的图谋不轨的兄弟全部诛灭,声威震动秦国。 B . 昭王十四年,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第二年又攻取了楚国的土地。这一年魏冉托病辞去丞相职务,由寿烛接任丞相。 C . 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进一步扩大了自己在陶邑的封地,但却被魏国人范雎趁机诋毁,穰侯的丞相职位被免。 D . 因为范睢向昭王阐明穰侯“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穰侯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①鄜畤:在今陕西富平县。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②周汉故都:长安、洛阳曾为周汉故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 . 开篇实写眼前所见:小园里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开得极盛。诗人抓住牡丹特点,对其进行粗线条勾勒。 B . “世间尤物”总结上句,“恨我”一句直抒胸臆,遗憾自己年少时就住在江东吴越之地而不能到长安、洛阳。 C . 颈联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到过这样的花,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 D . 尾联提到“周汉故都”,与开篇的洛阳、鄜畤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结构完整,意脉贯通,“故”字隐含伤痛之感。
(2)诗歌尾联蕴含着怎样丰富的含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琢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待”字、“掷”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道理,产生感情,受外力诱发便写出了诗。 B .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他的诗里并没有什么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 C .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故清人潘德舆评价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D . 陶诗的自然美,在语言上表现为不露痕迹,自然精粹,这更见其对语言锤炼和雕琢的高深之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文章首先提出论点,论述了陶诗的美在于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B . 文章从陶诗的朴素美、语言美和哲理美三方面论述和论证了陶诗的自然美,重点阐释了陶诗的哲理美。 C . 本文引用论证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生动具体地认识陶诗自然美的艺术。 D . 文章最后用时髦作品与陶渊明自然、朴素的艺术魅力作对比,肯定了陶渊明在诗坛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陶诗的自然美既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完全一致,也是英国诗人济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艺术观的生动体现。 B . 元好问在《论诗》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评价是对陶渊明自然精粹的语言特点的很好诠释。 C . 陶渊明《杂诗》中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诗句,体现了其作品哲理性的特点。 D . 本文从美学、哲学、宗教、文论等方面对陶诗自然美的精微处进行解读,引用诗句、诗论议理,深以披露,晓以众人。

七、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是”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采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晚?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B .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C . “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 . “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2)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3)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八、语言表达(共1小题)

1、下面是某校一则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请你们配合。

九、材料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蔡元培)

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

③“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

④“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清华大学)

⑤“有关高校于7月4日前完成对入围考生组织高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其中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202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

⑥“体育能够轻松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是世界通行的语言,”(第67届联大主席耶雷米奇)

⑦“良好的体魄,是我们抵御一切的前提。”(2020年以84岁高龄逆行“抗疫”的钟南山)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