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②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粪土当年万户侯

学而大遗  ⑤孔子郯子  ⑥假舟楫者,非能

A . ①②/③⑤/④/⑥ B . ①②/③⑥/④/⑤ C . ①②③/④/⑤⑥ D . 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道有先后  达于诸侯 B . 圣人无常  则耻学于 C . 非能水也,而江河 湖中人鸟声俱 D . 饮黄泉  其圣人也亦远矣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 吾尝跂而望矣 D . 君子生非异也
6、下列句子中 “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小学而大遗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顺风而呼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 . ①⑥/②③/④/⑤ B . ①⑥/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⑤/⑥ D . ①③/②④/⑤/⑥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 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 .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 . 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文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盛行于宋代。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__________,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__________。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 . 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 .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D . 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 . 作为烟火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C . 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 . 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享受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 .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 . 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作用。 D .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由一种单纯的视觉享受升华为一种心灵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1)
A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 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 . 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A . 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 .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 . 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丛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 , 不过数人耳。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候。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B .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C .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D .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亚父、钟离昧之  属:一类人。 B . 能出捐数万斤金:  诚:确实。 C . 之战也        趣:促使。 D . 楚有可乱者        顾: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陈平年幼时爱读书,志向远大。他希望自己将来如果能够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分配得很均匀。 B . 陈平足智多谋。他建议汉王采用反间计,用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C . 陈平善于审时度势。他没有赞同将领们发兵攻打韩信的主张,而是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正确的建议。 D . 陈平为人谦恭,知恩图报。他被封侯时,没有忘记是魏无知引他入朝的,于是请求皇上赏赐了魏无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1)下列对《乡愁四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作者选取的四组意象极具美感,奔腾的长江、火红的海棠、洁白的雪花、芬芳的腊梅,有动有静,有色有味,作用于人的视觉、嗅觉,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B . “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一句中,家书连接乡情,信中写满乡愁。家书怎么这样难以等待?“愁”从何来?“愁”因何在?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C . 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D . 从“醉酒”到“沸血”,说明浓郁的乡愁就像沸腾的热血炙烤着作者的心;从“家信”到“母亲”,表现了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
(2)下列对《乡愁四韵》在艺术特色上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本诗情以象抒,情感真挚。诗人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发了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B . 本诗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化抽象为具体,比如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这些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出“乡愁”,使人们对“乡愁”有具体而明确的感受。 C . 本诗质朴典雅,意蕴丰富。诗人的语言自然如水流,通篇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乡愁弥漫于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字字贴切,句句传神。 D . 本诗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在选用量词时独具匠心,比如“张”本来不能形容“海棠红”,但诗人用“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看似无理,实为诗心。
(3)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
(4)闻一多提出诗歌讲求“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请你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成车轮后的状态是“”,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也不会再变得笔直了。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原因,除了他们认为彼此年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还有“。”
(3)“”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4)《诗经・静女》中描写女子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男子着急的句子是“。”
(5)《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1、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奋斗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的坚韧,奋斗是,奋斗是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行垃圾有效分类,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是近年来深圳市民关心的“关键小事”。“关键小事”,“小”在切口,“关键”在意义……

深圳市花大力气狠抓“关键小事”,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阶段检测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