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自从由猿进化成人,人便是作为社会群体而存在的。很难设想,一个________、脱离了社会的人,能够长久地生活下去。因此,从本质上说,人的概念是抽象、空泛的,人类的概念才是具体、鲜活的。但是,人类无论是在_______的野蛮时代,或是在今天可以漫步火星,在太空遨游的高度文明的时代,还是在如同中世纪的经典作家所说“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漫漫长夜 , 人类中孤立的个人、家庭,甚至是一个小的群体、部落,面对_______的大自然、“人海阔,无日不风波”的社会,力量都是渺小的,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就产生人与人的交往,从而出现了交谊。我国古代的儒学信徒,曾经长期争论人性善恶的问题,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________聚讼纷纭。事实上,()。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这是人类得以交往、结成友谊的共同基础。汉朝人有诗曰:“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反映了人们对不论贫富、真挚友谊的向往。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刚柔并济是正道:老子的“柔实力”
叶自成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及从中延伸的“柔实力”,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柔实力”有丰富的实践。柔弱与刚强,亦如一阴一阳,一正一奇,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两个方面,刚柔并济是正道。“柔实力”可以为今天国家治理和天下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基因。
老子思想中的“柔弱”大体上有五种用法:一、以“柔弱”指身体力量、实力、硬实力的弱小,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之“弱”,这里说的刚强胜柔弱,即力量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这是通常的规律。二、以“柔弱”指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此时的“柔弱”意为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如“弱其志,强其骨”。三、以“柔弱”指大道的体用关系,如“弱者道之用”,讲的是大道为体,柔弱为用,是一种哲学上的体用概念,与力量大小无关。四、以“柔弱”来论述其对立面坚强,论述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从柔弱到坚强的变化。老子这里所讲的柔弱与刚强的关系,是警示人们,柔弱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生命体变成坚强者时,就要开始走向反面了。第五种用法,使用的次数最多,内涵也特别丰富,就是“柔弱胜刚强”。这里的柔弱胜刚强,显然不能直接理解为力量弱小的战胜力量强大的,因为这违反了常识。这里的柔弱者并非指力量柔弱、弱小,而是指力量的柔性使用,即“柔和谦顺”。
老子论述的“柔弱胜刚强”,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况来理解:一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凭借柔力量的优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取得胜利;这里的柔弱胜刚强,准确地说是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或者说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与自己相当,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一方。二是,力量强大的一方,面对另一个强大的敌人时,善于柔性使用力量,因此力量强大的一方以柔性力量,战胜力量更强大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对手;当然,在面对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方时,它也善于柔性使用力量来战胜对手,以达到以最小代价争取胜利的目的。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柔弱胜刚强”,但这个战胜刚强的“柔弱”,一定不是指力量弱小的“柔弱”,而是指柔性使用力量之“柔弱”。
西方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中虽然从未提及软实力,但中国人其实早已深谙此道”“中国有魅力无穷的传统文化”。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孔子也有“柔远人”的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柔”,是大道的化身、仁德的表现。除力量的柔性使用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与硬实力相对的那些非硬性的、有柔性影响力的因素吸纳进来,这其中包括价值信仰吸引力、思想文化吸引力、个人魄力和感召力、说服力等,共同形成“柔实力”。
总之,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要根据时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努力增强硬实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使外部敌对势力不能对本国起觊觎之心;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柔力量的建设,提高对道与德的认识把握能力,提高执政者与百姓的和谐程度,提高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只有刚柔并济才是达致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术。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节)
材料一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而这一速度在未来20年还将大幅加快。
报告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未来数十年,水质还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将只增不减。生态系统退化是水资源管理不断面临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1900年起,全球大约有64%-71%的自然湿地面积因人类活动因素消失殆尽。报告强调,生态系统恶化在历史上造成了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现在要避免重蹈古人覆辙,必须实现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转变,更好地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取灵感于自然,着眼于管理水的可获得性、水质和涉水风险,通过利用或模仿自然过程,致力于改善水资源的管理。
(选自冯卫东《应对水资源挑战重在顺应》有删节)
材料二
(来源:中国水网)
材料三
众所周知,人口850多万的以色列,国土面积仅为2.5万多平方公里,且60%为沙漠与旱地,水资源极为匮乏,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毛之地”。然而,随后短短几十年里,以色列在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环境治理方面成就斐然。在以色列人的历史故事、宗教观念和风俗传统中,敬水是重要内容。而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是重要环节。在以色列的国家法治建设中,水资源保护也得到强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色列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水法》,其中规定:凡是在以色列发现的一切水资源都是国家公共财产,即便是从天而降的雨水也归国有。若一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方面,农业科学家大胆创新,采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同时兼顾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较之于漫灌的方式,滴灌最高峰值时可以节约70%的用水量。作为天然水资源乏之国,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同样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政府就对未来20年的海水淡化做出了全面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上,以色列也由最初的多级闪蒸逐步发展到世界领先的低温多效和反渗透膜技术。当前,以色列正在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计划”,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
(选自陈华文《中国治水的国际启示》有删节)
材料四
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一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二是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三是注重水资源开发中生态保护,推进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加快水污染防治,改善流城区城水体质量。五是开展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六是完善水治理体系,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选自殷森《中国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有删节)
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葛水平
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所有的不快,也许只是一句话,就能够拨云见日,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
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
一个小村,村外是广袤的田野,暮色下的村庄就像春天里成长着的庄稼。搭一个台子唱戏,是旧时戏台的一种形制。演出前,选一方宽敞的空地即可搭建,演出后拆卸掉,不留一点痕迹,非常灵活机动。
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
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
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
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
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鸟。
戏就要开始了。
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
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
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
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陡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洒一把悲情泪水。
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
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
走吧,杀戏了。
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
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
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
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
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
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
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来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 , 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选自《庄子•秋水篇•东海之大乐》)
①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②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监: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五、句子默写(共1小题)
六、语言表达(共2小题)
孔子与老子,不仅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更是文明形态的生与长、守与藏。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与春秋末年自由、开放、包容、丰富的思想氛围不可分割,也与他们之间①。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他将哲学问题扩大到人类思考和生存的宏大范畴,甚至②。他们开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一种身处喧嚣而凝神静听的能力,③,这不仅是个人与自我相处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类与社会相处的一种能力。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有两种功利状况:一是学校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成果”,于是将生命教育形式化、概念化,重视宣传效应,而忽视学生本人的成长;二是生命教育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学习,因为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教育,都存在边缘化的倾向,而要推进某类教育,最终也要将其和升学挂起钩来。大家所见的学生生命教育感悟,很多都落脚到反思自己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没有听父母老师的话好好读书,以及决心努力奋斗等等这些教师和家长喜闻乐见的“成长”上。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伴着冬日风雪到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在这一年的年初,感觉到刺骨的寒意:无法预测的疾病,难以回归的故乡,封锁得堪称荒凉的城市,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病毒歧视的恶意,兴风作浪的谣言……
但在这漫长的冬天里,又充溢着刺破阴霾的阳光:在一线逆行者奋不顾身的姿态中,我们见证了火热的责任担当;在外卖小哥们奔波派送的身影里,我们感受着温热的人间烟火;发放给海外留学生的“健康包”是来自伟大祖国的暖意,援助物资上的一句句标语与口号里,是源于文化根脉的温情……
这一年,在“二月寒”里,在“三冬暖”中,你又有怎样的思考与感触?请以“温度”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