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3小题)
(甲)“在北京天桥东边有一条著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气味让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这是作家老舍在小说《龙须沟》中的一段描述,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是垃圾遍地,生活环境恶劣。作品引起轰动并感动了几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乙)伴随着70年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各地的“龙须沟”“垃圾街”被治理成老百姓傍晚散步的花园、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和消费者穿梭往来的美食街。这不仅是看得见的整洁卫生,更是百姓生活观念耳濡目染的转变。(丙)“这几年,咱们小区在做垃圾分类,大家的习惯正在养成,”“老北京”老赵如是说:“引导民众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但绿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二、语言表达(共2小题)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分为三个层级:①。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利居”亦不是最高层次,②。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③,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引起各界广泛讨论,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地方在于新课标“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与原课标相比增加了四倍多,从原来的14篇(首)增加至72篇(首)。这样,教育部继2017年上半年将小学语文古诗文增至124篇(首),初中语文古诗文增至133篇(首)之后,终于将高中语文古诗文篇目落实下来,从而最终完成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扩增,全面兑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确定的“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的目标。
(《文汇报》/2019年2月2日)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甲)
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别人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主要的品质。在阅读作品之前先不要去看评论,因为如果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判断,把重裘长袍的权威引入到我们的图书馆里,让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打上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毁掉了自由的灵魂。自由是图书馆圣地里的气息。我们在别的其他地方都会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没有。
阅读,除了尊重直觉之外,就是要多读,博览群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我们可以培育自己的趣味,让它更有条理。当它贪婪无度地吞食了各种各样的书籍——诗歌、小说、历史、传记——之后,撇开阅读,渴望在丰富多样、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中寻求辽阔的空间时,我们就会发现它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婪,而是更注重思考和情感包容了。真正的阅读,不是作者垄断文本的意义,而是读者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产生。
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的程度没那么高,天赋也没那么高。他阅读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最重要的是,他受本能的牵引,要凭借自己所了解的一鳞半爪来创造一个整体——某个人物的画像、一个时代的勾勒、一种艺术创作理论。作家有责任和义务对读者的审美和感知力进行熏陶和滋养。
一位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生命情怀,满脑子各种想法。对他而言,阅读与其说是书斋里的苦心钻研,不如说是轻松活泼的户外运动。真正会读书的人,会把阅读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事物无法替代的。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是幸福。
有谁是为了达成一个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多么理想——而看书的?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是我们出于喜爱而做的吗?难道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常常梦见在最后审判那天,那些伟人前来领取冠冕或永留青史的英明等奖赏时,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近,便转过身子,不无欣羡地对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爱读书。”
(伍尔夫《普通读者•怎样读一本书》)
(乙)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阅读过程中,你必须自己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找出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二)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胁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②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墨宝堂记①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②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拊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有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注)①此文是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而作。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③“则椎心”二句,据韦续《墨薮》载:“魏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自槌三日,胸尽青,因呕血。魏世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而得之。”
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奕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①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②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诗歌鉴赏(共1小题)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 ,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梦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 , 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距京城己远。③冻雷:初春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六、句子默写(共1小题)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材料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译文:没有谁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材料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译文:做事一直到结束都像开始那样谨慎,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材料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开始做得好的有很多,但能够善终的很少。
古代先哲的智慧,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民族振兴,这些智慧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