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0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后世文学家把《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学品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木想象。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宋代形成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近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未愈丰富。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
A . 《史记》中所写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B . 某种意义上,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典型化、个性化特征是《史记》文学上的灵魂。 C . 是否秉笔直书,有无分明爱憎及强烈感情色彩是区别《史记》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标志。 D . 历代评论家对《史记》的文学阐释和评论都集中在叙事写人的文学特征上,内容丰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 .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分析论证,结构清楚,层次清晰。 B . 论述《史记》“跨界”文学,第2、3段是“内在原因”,第4段主要是“外部因素”。 C . 第2、3段分别是从司马迁“爱奇”审美观和《史记》的文学品质角度加以论述的。 D . 文章引用刘勰和鲁迅的有关评论既有力支撑了分论点,也印证了历代评论家的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它之所以能够进入文学领域,与历代文学家创作实践中能在内容或形式上接受《史记》有关。 B . 《大英百科全书》说:“传记艺术家在展现年代范围和形象立体化时要凸现人物内心主要行为形式。”《史记》做到了这点。 C . 如果1910年林传甲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没有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史记》就很难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殿堂。 D . 《史记》被文学家从诸多方面予以学习模仿,不仅显示了《史记》的文学品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保障了人们的饭碗安全,对维护国内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20%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90%左右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份,并持续北移。面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国家积极推进北粮南运,维护区域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储备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安全线。

    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粮食危机警示我们,粮食依然是弱势产业。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由此。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就是要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习主席对新时期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摘编自张帆《全力以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粮食安全形势迎来历史最好水平。如图示: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我国改革任务繁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我国人均资源较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导致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食品精细化又使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给粮食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摘编自张正河《粮食安全现状论述》)

    材料四:

    在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景观优美区域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有机绿色食品等,走好差异化竞争发展道路。

    粮食流通、加工、收储、销售等各环节都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过程,要通过对粮食全产业链多样化、综合性、全方位的开发,提升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控制力。

    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双边或多边农业合作,加强粮食贸易衔接,为我国粮食安全与贸易提供保障。同时着眼粮食进口和外资进入对粮食产业的影响,实施外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外资监管。

    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快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加大粮食安全大数据建设,尽快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天气、自然灾害等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航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对全球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强化粮食安全宏观调控能力。健全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储备布局,评估我国粮食安全的动态变化,保障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应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

(摘编自姜楠《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发展趋势之“战略构想”》)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 . 2004年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都上新台阶,这与国家政策支持分不开。 B . 表中年粮食总产量虽有起伏,但整体趋好,而且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 C .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D . 我国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 . 在平原地带推进规模化粮食生产,在山区丘陵地带开发优质特产,走的就是依靠科技获得高效的藏粮于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B . 如果不及时解决外出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的问题,将导致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现状雪上加霜,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 C . 在我国人均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现状使得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 D . 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需全面整合国内外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等数据,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科学监测、预警和判断。
(3)材料一、三、四分别论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歌女

契诃夫(俄)

    当年她比现在更漂亮,歌喉更动听。夏季的一天,在她的楼房里,坐着尼古拉,是她的崇拜者。天气闷热难耐。前厅意外响起门铃声。“大概是邮差,也可能是女友。”帕莎说道。

    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帕莎拉开门,让她吃惊的是,门口站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年轻漂亮,衣着考究,俨然一位高贵的太太。

    “请问您有什么事?”帕莎问道。

    太太没有回答。她朝里迈了一步,慢慢打量房间,然后坐下来。

    “我丈夫在你这吗?”她木然地问道,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帕莎。

    “什么?”帕莎小声说,手脚开始发抖,“没……太……我不认识您的丈夫。”

    太太几次用手绢擦地苍白的嘴唇,不时屏住呼吸克制内心的颤栗,帕莎则呆若木鸡地站在地面前,不敢正跟看她。

    “那你是说,他不在这?”太太的语气明显带着责问。“你卑鄙,可恶……”太太厉声说道,并带着仇恨和厌恶的神气盯着帕莎。

    帕莎感到自己一定给这位一身黑衣、眼神愤怒、手指又白又细的太太留下某种丑陋的印象。她觉得,如果自己长得瘦一些,不涂脂抹粉,还可以隐瞒那并不高贵的身份。

    “我丈夫在哪?”太太说,“不过,他在不在这也无所谓,可是我必须告诉你,他盗用公款的事已经败露。瞧你干了什么好事!”

    太太站起未,愤愤地在房里走来走去。帕莎望着地,吓得懵懵懂懂的。

    “今天就要来抓他,逮捕他,”太太说到这抽泣起来,这声抽泣听出地的屈辱和懊丧。“我知道,是你把他弄到了这般可怕的境地!”

    太太继续在房里走来走去,绞着手。帕莎呆呆地望着她,不明她的来意。

    “我,太太,什么也不知道!”她委屈地哭起来。

    “你撒谎!”太太高声训斥,悉狠狠地瞪着她,“我知道,这个月他天天在你这里鬼混!我告诉你:他盗用公款,为了你,他不惜去犯罪。”太太在帕莎面前站住,坚决地说,“他有妻子,儿女……一旦他判了罪被流放,那我和我的孩子就要活活饿死……不过眼前还有办法救他,使我和孩子免得丢脸和受穷。如果今天能送去九百卢布,他就乎安无事了。只要九百卢布!”

    “什么九百卢布?”帕莎小声问道,“我,我不明白……我可没拿过。”

    “我不是跟你讨九百卢……再说我也不会要你的钱。我要的是东西……你把我丈夫送的东西还我就是了!”

    “太太,先生什么东西也没送过我!”帕莎突然叫起来,开始明白她的来意了。

    帕莎拉开梳妆台的一个小抽屉,取出一个空心的金镯子和一只成色不足的宝石小戒指。“给您!”她把这两样东西递过去。

    太太霍地涨红了脸,面部肌肉抽搐起来。她受到了侮辱。

    “我不是来乞求施舍的,我是来讨回原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利用你的诱惑,榨干了我的丈夫。星期四,我看到你和我丈夫在码头上,那天你戴着贵重的胸针和锡子。所以,你用不着在我面前装扮成无辜的羔羊!”

    “我向您保证,除了这镯子和戒指,从您丈夫那没见到任何东西。”帕莎说,“先生通常只给我带点甜馅饼。”

    “甜馅饼……陌生女人冷笑说,“家里的几个孩子饿肚子,你这里倒有甜馅饼!你是肯定不想退回东西了?”不等回答,太太坐了下未,眼睛盯着一处地方。

    “现在该怎么办?”她说道,“要是我弄不到这九百卢布,那他就完了,我和孩子也完了。”太太用手绢捂着脸,痛哭起未。

    “我求你了!”她边哭边说,“是你害得我丈夫倾家荡产,是你毁了他的前程,你救救他吧……你可以对他不同情,可是孩子……孩子有什么过错呀?

    帕莎一想到几个小孩站在大街上,饿得哇哇哭,自己心中也不好受。

    “太太,我能做些什么呢?”她说,“我向您保证,我没有得到尼古拉一点好……在我们这班歌女中,只有莫蒂一人有财主供养,其余的都靠挣面包勉强过日。尼古拉是有教养有礼貌的先生,所以我才接待他。我们不能不接待呀。”

    “我要东西!把东西还给我!好吧,我给你下跪!这样行了吧?”

    帕莎尖叫一声。她感到,这个苍白而美丽的太太,骄傲而高贵的妇人,当真会给她下跪,太不可思议了。

    “好,我给你就是!”帕莎擦着眼睛,“不过东西不是尼古拉的……东西是别的客人送我的。就按你的意思办,太太……

    帕莎拉出五斗柜上面的抽屉,取出一枚钻石胸针,一串珊瑚,几只金戒指,一个金锅子,一块金表,几颗金纽扣,全交给了太太,帕莎摊开双手说:“这下我什么也不剩了。

    妇人颤抖着手把珠宝包在手绢里,一句话没说,甚至没点一下头,走了出去。

    隔壁房门开了,尼古拉走了出来。他脸色苍白,眼睛里闪着泪光。“我的上帝,她高贵,骄傲,纯洁……她竟想下跪……求你这种歌女!是我把她逼到了这一步,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你离我远点……”他厌恶地大声吗道,急忙推开帕莎,向大门跑去。

    帕莎呆神瞬间,尼古拉已没了影子

(写于一八八六年,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 . 小说写太太“打量房间”“哭红了的大眼睛瞧着”这些细节是为摸清帕莎的底细,“擦嘴唇”“屏住呼吸”是为后文“色厉”作准备。 B . 太太向帕莎哀求甚至想下跪,帕莎把所有积蓄给了太太这一情节,透露出善良的帕莎内心生出的同情、惊讶和无奈心理。 C . 尼古拉盗用公款这一事件不管真实与否,都是小说刻画形象、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的一个关键点,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D . 小说描写“上流人”厚颜无耻地欺辱一个无依靠的歌女,表露作者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怕莎虽有不幸却自甘堕落的讥讽之意。
(2)小说结尾“尼古拉已没了影子”这句话含义丰富,请你简要概括。
(3)小说中“尼古拉从来不回避帕莎的女友和邮差,但这次却躲到隔壁房里”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泗水守监,于是周昌、风吹雨打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羽。封周昌为汾阴侯。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 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期期:口吃结巴貌。②赵尧:当时担任符玺御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
A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B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C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D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 . 从,指直系亲属,文中的“从”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从”的意思相同。 B . 职志,是秦、汉军队中掌管旗帜的官员。职,意为“掌管”;志,意思是“旗帜”。 C . 陛下,帝王卫士在皇宫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陛,指台阶。 D . 跪,古人两膝着地,臀部落在小腿上,稍欠身子即为跪。跪谢,即跪着感谢对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 周昌征战有功,历任多种官职。他随着高祖入关破秦,曾经跟随高祖打败了项籍,先后被高祖封为卒史、职志、中尉、御史大夫以及赵王相国等官职。 B . 周昌性情耿直,尤为高祖畏惧。高祖曾让周昌评价自己是个怎样的君主,周昌直说高祖就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王,高祖虽然笑了,但特别畏惧周昌。 C . 周昌极力劝谏,反对另立太子。高祖想废除太子另立戚姬之子,周昌在朝廷劝谏时态度强硬;皇上问他理由,周昌愤怒地说,这样做不行,臣不奉诏。 D . 周昌一片忠心,设法欲保赵王。吕后曾多次派使臣去召见赵王,周昌坚决不送赵王回京,为此遭到吕后贵骂:赵王饮药而死之后,周昌托病不见吕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②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76岁,此时作者已被罢官十余年。②郑虔:唐朝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曾被唐玄宗称为“三绝”,但生活贫寒而嗜酒。③吴笺:吴地所产的一种小福纸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 . 首联写诗人卧船感慨,朝中那些和他意气相投的朋友都已经长辞与世。 B . 颔联“孤”字照应上联“白发”,而“风雨”惊梦则引出后联的思古。 C . 尾联的“清愁”意蕴丰富,蕴含着诗人对己、对友、对国的复杂感情。 D . 诗歌语言沉郁悲凉却不失豪壮,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兼浪漫主义色彩。
(2)诗中借用“李广”典故,有人认为抒发了诗人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情怀,也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无人赏识的悲愤感情。请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这两句诗来写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早晚只能听到猿鸟声的生活状况。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了两个涉及到两种生物的句子来说明“小年”的局限性,这两个句子是“。”
(3)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这两句来描绘小石潭边青树翠蔓生长茂密、随风飘摆的景象。

三、 (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可谓         。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          , 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因为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民间文学”;因为口耳相传,我们又把它称为“口头文学”。这就限定了我们的        、整理、出版的范畴。首先,它必须是民间的。其基本标志之就是没有作者,没有        。民间文学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最传统的公共文化。至于“打擦边球”的部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它必须是口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作家文学区分开来。当然,( ), 但从骨子里说,它的基本属性、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还是“口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1)
A . 源远流长   样式   搜集   冠名权 B . 绵延不绝   形式   收集   冠名权 C . 绵延不绝   样式   收集   署名权 D . 源远流长   形式   搜集   暑名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是因为文化知识的普及 B . 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 C . 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得益于文化知识的普及 D . 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将会被印刷成册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A . 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B . 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C . 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D . 虽然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理系统的演化而言,具备一种“自发地”保持某种状态或水平的趋势。在此趋势引导下, ,会逐渐趋于稳定;原先已处于稳定态的地理系统,当发生扰动时具有恢复自身的能力,但若扰动过大,破坏了原先的稳定态,且地理系统无法恢复原状时,。以上所有状况都说明了地理趋稳性的特征。地理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自我调节与自我适应的能力、自我修补的能力等,是维持地理趋稳性的内在原因;各种输入函数相对狭窄的阈值范围和相对稳定的变率特征,。从整体上去看,它们完整地体现了地理趋稳的原则。

3、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面两副对联的上联或下联。
(1)上联:聚沙成塔做学问

下联:(荀子《劝学》)

(2)上联:

下联: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四、写作(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考验》刘晓东作)

2020年春节前后,疫情来袭,每个人都面临着考验。在直面疫情时,人们的表现不尽相同,所体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也使得我们深思。请从漫画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对疫情期间人们的表现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西省赣州市2020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