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一)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

1、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 . 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 .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表明此时西汉王朝已实行了(  )

A . 丞相制度 B . 郡县制度 C . 中央监察制度 D . 地方监察制度
3、《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 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 .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 . 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4、“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所说的国家管理方式不包括(   )

A . 郡县制 B . 中央集权制 C . 分封制 D . 官僚政治
5、“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菁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材料说明科举制(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C . 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 . 提高了行政效率
6、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这一规定旨在(     )

A .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 D . 加强君主专制
7、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给中国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历史使命”最准确的诠释是(     )

A . 实现工业化 B . 实现近代化 C . 进行思想启蒙 D . 建立民主政治
8、“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评论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9、《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

A . 武力震慑 B . 文化侵略 C . 严刑惩凶 D . 心理征服
10、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

A .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 全面赞扬与肯定
11、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对五四运动“多元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反帝爱国运动 B . 思想解放运动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 社会主义革命
12、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与这个节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武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南昌起义 D . 红军长征
13、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 (     )

A . 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B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 . 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 . 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14、我国现今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区域共有( )

A . 4个 B . 5个 C . 6个 D . 7个
15、毛泽东与蒋介石对海峡两岸关系认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

A . 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 B . 都主张两岸和平相处 C . 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D . 都主张两党共同执政
16、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阐述的是( )

A . 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B . 东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C .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D . 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17、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其加入联合国”。美国的政策后来破产了,这种“破产”最早发生在( )

A . 1954年4月 B . 1971年10月 C . 1972年2月 D . 1979年1月
18、古代雅典城邦的公民由男性构成,准确地说是( )

A . 全体成年男性国民 B . 所有男性 C . 有公民身份并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 D . 男性贵族
1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

A . 人人精通法律 B . 《十二铜表法》适用于所有人 C . 法律至上的原则 D . 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20、《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

A .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 .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 .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 . 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1、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

A . 责任内阁制 B . 民主共和政体 C . 总统制 D . 君主立宪政体
22、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写道:“它(代议制政体)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能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其主要说明代议制民主(     )

A . 使政府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B . 使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 . 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D . 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健全完善
23、下表为某同学整理的“政治文明成就表”,其中①、②应分别填入(     )

主题:   ①

1

雅典公民大会

2

美国制宪会议

3

法国国民议会

4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5

A . 代议制、古代罗马陪审法庭 B . 立法机构、英国议会 C . 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D . 资本主义法制建设、苏联最高苏维埃
24、第一次较为完整的、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是( )

A . 《人权宣言》 B . 《共产党宣言》 C . 《劳动者》 D . 《马克思主义》
25、导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的主要因素包括( )

①落后与贫困     ②专制     ③战争     ④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二、主观题 (共2小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抵抗列强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谱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

材料四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毛泽东《祭黄帝文》(1937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诗描述了中日之间哪一年爆发的哪一战役?指挥“致远杀贼”的是哪位爱国将领?

(2)指出邱逢甲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与邱逢甲一起参加反割台斗争的爱国志士。

(3)为实现材料三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政府分别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 这些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如何?

(4)材料四中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坚决抵抗”的战争在近代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2、世界政治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标志的出现,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即使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也采取克制与妥协,从而使危机逐步降温,与此相关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

(3)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是美苏两极格局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力量。它所奉行的政策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4)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国际关系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卷(一)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