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青海省平安县高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40小题)
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 . 铁锄
B . 曲辕犁
C . 翻车
D . 棉布
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 . 郡国并行制度
B . 中朝制度
C . 刺史制度
D . 察举制度
4、《礼记·礼运》把禹作为 “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
A . 设置官职
B . 建立武装
C . 禹死启继
D . 制定刑法
5、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
A . 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
B .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C . 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
D . 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
6、下列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 “周公……立七十一国”
B .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 .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 .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7、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分封制的影响
B . 个人素质的差异
C . 宗法制的影响
D . 封建家长的喜好
8、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
A .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 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 . 君主专制
B . 中央集权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10、下列有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
A .
B .
C .
D .




11、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
A . 《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 .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
D . 《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2、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13、《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
A . 监察官吏
B . 征收赋税
C . 行政管理
D . 笔录政事
14、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
A . 宣慰司
B . 门下省
C . 宣政院
D . 枢密院
15、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 . 商朝时期
B . 春秋战国时期
C . 秦汉时期
D . 隋唐时期
16、史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从此出现了中国的原始农业。这个人是( )
A . 黄帝
B . 大禹
C . 周公
D . 神农氏
17、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
A . 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 .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 . 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 .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18、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 . 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 .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 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 . 贵族争夺土地
19、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A . 春秋
B . 秦朝
C . 西汉
D . 战国
20、中国获得“丝国”的美称,始于( )
A . 商朝
B . 秦朝
C . 汉朝
D . 唐朝
21、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 . 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 . 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 . 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 . 著名的“唐三彩”
22、棉布成为百姓主要布料是在:(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2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 . 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 . 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 . 经商的人很多
D . 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24、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
A . 两汉时期
B . 唐宋时期
C . 元代时期
D . 明清时期
25、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市”指的是( )
A . 物流通畅的草市
B .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C . 通宵达旦的夜市
D . 繁华的工商业市镇
26、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 . 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 . 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 . 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
D . 拜见专职管理市场的市长
2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 )
A . 海禁政策
B . 抑商政策
C . 奖励农耕的政策
D . 闭关锁国
28、关于明清时期海禁政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B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实行的主要根源
C . 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殖民势力的入侵
D . 禁止中外一切交流
29、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A . 魏晋
B . 隋唐
C . 宋代
D . 清代
30、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
A . 水排
B . 铁铧犁
C . 筒车
D . 耧车
3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 . 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 . 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 . 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3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 . 儒、道、墨、法
B . 墨、儒、法、道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3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
①井田制的崩溃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3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治皇治国所用的的指导思想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3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36、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
A . 克己复礼
B . “三教合归儒”
C . 君权神授
D . 人无有不善
37、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
A .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38、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 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 .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 强调“格物致知”
39、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40、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 .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 . 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 . 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 . 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二、综合题 (共2小题)
1、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其特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演变的趋势。
2、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关于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2)历代封建王朝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有哪些?
(3)简要叙述这一经济政策在明清时期产生的消极的经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