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 第12讲 实验综合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在下列物质中①K2SO4②HCHO ③MgSO4 ④Hg(NO3)2⑤NH4Cl ⑥KOH,能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
A . ②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①②③   D . ④⑤⑥
2、通过卤素间的反应实验,可以比较出卤素单质氧化性的强弱。实验如下:

图片_x0020_10001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CCl4起到萃取、富集I2的作用 B . a中下层变无色,说明I2 转化为I C . 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r2 + 2I= I2 + 2Br D . 依据a、b中现象,可以证明Cl2的氧化性比 Br2
3、实验室需配制480 mL 1 mol·L1 NaOH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转移液体时,玻璃棒应紧靠容量瓶口 B . 用托盘天平称量19.2 g NaOH固体 C .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浓度、容积和压强 D . 定容时若俯视刻度线观察液面,会使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高
4、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用甲装置制取乙酸乙酯 B . 用乙装置除去I2中混有的泥沙 C . 用丙装置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 用丁装置验证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含有不饱和烃
5、下列实验装置及相应操作正确的是(   )

A . 图甲可用于配制250mL 0.100mol/L硫酸溶液时定容操作 B . 图乙可用于淀粉在稀硫酸作用下发生水解后,直接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水解产物 C . 图丙可用于胆矾结晶水含量测定 D . 图丁可用于由工业乙醇制备无水乙醇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焰色反应时,先用稀盐酸洗涤铂丝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然后再进行实验 B . 定容时,因不慎使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可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 C . 萃取后进行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放出后,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 D . 蒸馏操作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支管口
7、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热测定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 . B . C . D .
8、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装置或操作

预期目的

检验乙醇催化氧化产物中有乙醛

用于实验室里制备氨气

蒸干FeCl3溶液制备无水FeCl3

探究氧化性:KMnO4>Cl2>I2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的Al和Fe2O3的混合物进行铝热反应,并探究熔落物的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是
(2)做铝热反应时,内层纸漏斗底部剪一小孔用水润湿的目的是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Ⅱ.已知:Al、Fe的熔、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Fe

熔点(℃)

660

1 535

沸点(℃)

2 467

2 750

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落物是铁铝合金。理由: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落物中含有金属铝:

2、某学习小组为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设计了如图装置

  图片_x0020_100032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装置C的作用是
(3)装置E中经过高压汞灯的强光照射后,生成的含氯有机物最多有种,且E中实验现象有
(4)F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
(5)某同学取反应后F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取代反应,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3、某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配制2mL浓硫酸、3mL乙醇和2mL乙酸的混合榕液。

②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加入混合液,用小火均匀加热3~5min。

图片_x0020_100035

③待试管乙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乙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分层。分离出乙酸乙酯,洗涤、干燥。

(1)配制①中混合溶液的方法为:向中加入,冷却后再加入
(2)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3)上述实验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4)欲将乙试管中的物质分离以得到乙酸乙酯,进行的操作是,必须使用的仪器有和小烧杯,分离时,乙酸乙酯应从仪器(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
(5)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4、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溴乙烷的装置(已知溴乙烷的沸点38.4℃)。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装置图所示的U形管和大烧杯中加入冰水;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95%乙醇、28mL78%浓硫酸,然后加入研细的13g溴化钠和几粒碎瓷片;

③小心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烧瓶中制备溴乙烷时包含两个反应,写出反应②:

①NaBr+H2SO4=HBr+NaHSO4

(2)溴乙烷的水溶性(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醇的水溶性,其原因是
(3)反应时若温度过高,会有多种有机副产物生成,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
(4)反应结束后,U形管中制得的溴乙烷呈棕黄色。为了除去产品中的杂质,可选择下列试剂中的填序号)。

A.H2O B.Na2SO3溶液 C.CCl4 D.NaOH溶液

除杂所需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填仪器名称)

(5)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取少量溴乙烷,然后(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序号)。

①加热:②加入AgNO3溶液:③加入稀HNO3酸化; ④冷却;⑤加入NaOH溶液

5、分离和提纯是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前提,下面是两种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装置图。

图片_x0020_532368111

(1)E的操作名称是;F的操作名称是
(2)用“E”、“F”或其他操作名称填空:

①分离甲醇和水的混合物,所用的操作为

②提取溴水中的Br2 , 所用的操作为

③粗苯甲酸提纯,所用的操作为

(3)仪器a中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为水,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静置分层后水的哪一层:
6、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实验室可通过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其反应原理简示如下:

+KMnO4 + MnO2

+HCl→ +KCl

名称

相对分子质量

熔点/℃

沸点/℃

密度/(g·mL−1)

溶解性

甲苯

92

−95

110.6

0.867

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苯甲酸

122

122.4(100℃左右开始升华)

248

——

微溶于冷水,易溶于乙醇、热水

实验步骤:

①在装有温度计、冷凝管和搅拌器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5 mL甲苯、100 mL水和4.8 g(约0.03 mol)高锰酸钾,慢慢开启搅拌器,并加热回流至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

②停止加热,继续搅拌,冷却片刻后,从冷凝管上口慢慢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并将反应混合物趁热过滤,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合并滤液和洗涤液,于冰水浴中冷却,然后用浓盐酸酸化至苯甲酸析出完全。将析出的苯甲酸过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放在沸水浴上干燥。称量,粗产品为1.0 g。

③纯度测定:称取0. 122 g粗产品,配成乙醇溶液,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每次移取25. 00 mL溶液,用0.01000 mol·L−1的KOH标准溶液滴定,三次滴定平均消耗21. 50 mL的KOH标准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药品的用量,三颈烧瓶的最适宜规格为______(填标号)。 (1)
A . 100 mL B . 250 mL C . 500 mL D . 1000 mL
(2)当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即可判断反应已完成,其判断理由是
(3)加入适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该步骤亦可用草酸在酸性条件下处理,请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达其原理
(4)“用少量热水洗涤滤渣”一步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5)干燥苯甲酸晶体时,若温度过高,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6)本实验制备的苯甲酸的纯度为;据此估算本实验中苯甲酸的产率最接近于(填标号)。

A.70% B.60% C.50% D.40%

(7)若要得到纯度更高的苯甲酸,可通过在水中的方法提纯。
7、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测定盐酸的浓度的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
(1)I.配制480mL0.10mol•L1NaOH标准溶液。

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质量为g;

(2)II.取20.00mL待测盐酸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自己配制的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c(NaOH) mol•L1

NaOH溶液滴入的体积(mL)

待测盐酸的体积(mL)

1

0.10

25.90

20.00

2

0.10

26.00

20.00

3

0.10

26.10

20.00

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3)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mol•L1
(4)排碱式滴定管中气泡应采用如图所示操作中的

(5)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5)
A .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 B . 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润洗 C . 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 D . 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6)若滴定结束时,碱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终点读数为mL。

8、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图片_x0020_100018

(1)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 “偏小” “无影响”)
(2)碎纸条的作用是
(3)实验中(填“能” “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4)某同学用0.25mol/L的稀硫酸代替盐酸进行上述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

t2/℃

温度差平均值

(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5.0

25.2

25.1

28.5

3.4

2

24.9

25.1

25.0

28.3

3.3

3

25.6

25.4

25.5

29.0

3.5

①近似认为0.55mol/L NaOH溶液和0.25mol/L H2SO4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 , 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则中和热△H=(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②上述实验结果的数值与57.3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在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 第12讲 实验综合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