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课标)选修4 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熵增加且放热的反应一定是自发反应 B . 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 C . 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而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进行的反应 D . 非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2、下列反应均可在室温下自发进行,其中△H>0,△S>0的是(   )
A . 4Fe(s)+3O2(g)=2Fe2O3(s) B . NH3(g)+HCl(g)=NH4Cl(s) C . (NH4)2CO3(s)=NH4HCO3(s)+NH3(g) D . 2Cu(s)+CO2(g)+O2(g)+H2O(g)=Cu2(OH)2CO3(s)
3、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发生反应:

N2+ 3H2 2NH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降低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 . 达到化学反应限度时,生成2mol NH3 C . 向容器中再加入N2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D . 1mol N2和3mol H2的总能量低于2mol NH3的总能量
4、对于温度与反应方向的关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H<0 ,△S>0,所有温度下反应自发进行 B . △H>0 ,△S>0,所有温度下反应自发进行 C . △H<0 ,△S<0,低温下反应自发进行 D . △H>0 ,△S<0,所有温度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5、将E和F加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E(g)+F(s) 2G(g)。忽略固体体积,平衡时G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压强/MPa

体积分数/%

温度/℃

1.0

2.0

3.0

810

54.0

a

b

915

c

75.0

d

1000

e

f

83.0

①b<f  ②915℃、2.0MPa时E的转化率为60% ③该反应的ΔS>0  ④K(1000℃)>K(810℃)

上述①~④中正确的有( )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 1个
6、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错误的是(   )
A .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 《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C . 《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D .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7、在体积均为1.0 L的两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 mol CO2和0.2 mol CO2 , 在不同温度下反应CO2(g)+C(s) 2CO(g)达到平衡,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CO2(g)+C(s) 2CO(g)的ΔS>0、ΔH<0 B . 体系的总压强p:p(状态Ⅱ)<2p(状态Ⅰ) C . 体系中c(CO):c(CO,状态Ⅱ)<2c(CO,状态Ⅲ) D . 逆反应速率:v(状态Ⅰ)>v(状态Ⅲ )
8、某同学为探究FeCl3与KI反应是否存在反应限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FeCl3溶液、KI溶液浓度均为0.1mol·L-1),最合理的方案是( )

A . 方案1 B . 方案2 C . 方案3 D . 方案4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试判断下列体系的熵变是大于0,还是小于0。
(1)水蒸气冷凝成水      
(2)CaCO3(s)=CaO(s)+CO2(g)      
(3)乙烯聚合成聚乙烯      
(4)N2O4(g)=2NO2(g)      
2、含氮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化肥、制药、合成纤维等化工行业造福人类,但如果使用或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如何合理地使用含氮物质,是化学学科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请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卫星发射时,可用N2H4和F2作推进剂,已知:

N2H4(g)+O2(g)=N2(g)+2H2O(g)    △H1=-534kJ·mol-1

1/2H2(g)+1/2F2(g)=HF(g)    △H2=-269kJ·mol-1

2H2(g)+O2(g)=2H2O(g)    △H3=-484kJ·mol-1

则该条件下N2H4(g)和F2(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工业合成氨的原理为N2(g)+3H2(g) 2NH3(g)△H=-92.4kJ·mol-1 , 现将6molN2和14molH2充入下图所示恒压密闭容器中,开始时活塞的位置如图1所示,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活塞位置如图2所示。

①下列表述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      

A.活塞不再移动

B.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C.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D.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②试计算该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③已知某次反应过程中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如图3所示。在t1时改变了某一种条件,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3)治理NO的一种方法是先将NO氧化成NO2后,再在电解条件下通入还原性碱溶液转化成N2 , 其中重要的一步反应原理为NO(g)+O3(g) NO2(g)+O2(g)△H<0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该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能自发进行,说明ΔS=0

B.加入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和焓变,从而加快反应的速率

C.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理论中,活化能指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非活化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

D.在一定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物质的量之比为1:3的NO和O3 , 达到平衡时转化率为a。

再充为入了1:3探的究NO和O3 , 转化率不变

②为了探究臭氧投加量对NO氧化脱除的影响,对一定时间内O3/NO的物质的量比值与NO脱除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

当O3/NO的物质的量比值小于1.1时,NO的脱除率随物质的量比的增大快速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4)处理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可以用NH3还原法,假设在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4NO(g)+4NH3(g)+O2(g) 4N2(g)+6H2O(g)△H<0。测得N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5所示,已知温度为T3时,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为10min。

请在图5中画出不同温度下,反应都经10min,NO的转化率曲线示意图。

3、随着人类对温室效应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重视,如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CO2 , 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1)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 ,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 △H=-49.0kJ/mol,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图片_x0020_1857757098

①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氢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H2)=mol/(L·min)。

②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③下列措施中能使n(CH3OH)/n(CO2)增大的是

A.升高温度                 

B.充入He(g),使体系压强增大

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     

D.再充入1mol CO2和3mol H2

(2)有人提出,可以设计反应2CO(g)=2C(s)+O2(g)  通过其自发进行来消除CO的污染。该方案(填“是”、“否”)可行,理由是: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课标)选修4 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