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2020-2021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侵略与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4小题)

1、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

A .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 .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 .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 .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 .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3、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据图可知,当时(   )

A . 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 . 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 . 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 . 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4、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 .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 .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 .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 .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5、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 .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 .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 .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 .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6、自19世纪中叶洋纱大量进口后,农家不再自己纺纱,逐渐购人洋纱织布。手工织布不但没有在机织棉布面前立即败退,反而得到一度的兴盛和繁荣,日益从农家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行业。到1894年,手工织布工场已相当普遍。这主要反映了(   )
A .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 . 进口机织棉布在中国滞销 D . 传统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
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 . 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 . 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 . 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 增强 D . 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9、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
A . 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B . 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 . 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 D . 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10、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

A . 日本 B . 英国 C . 德国 D . 俄国
11、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 .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 .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 .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12、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 . 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 . 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 . 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 . 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13、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   )。
A . 实业部 B . 参议院 C . 钱业公会 D . 工业建设会
14、有史家言:“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有要边防。凡此教学,魏氏或倡导之,或光大之,文中的 “魏氏” (    )

①首倡经世之学    ②推崇民主革命

③主张“师夷长技”    ④关注世界史地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此画反映(    )

A .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 .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 .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 .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16、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 . 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 . 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 . 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 . 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17、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表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21,343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 . 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 . 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 .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20、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 .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 .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 .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21、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 .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 .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 .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 .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22、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 .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 .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 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23、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   )
A . 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 . 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 C . 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 .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
24、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 . 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 . 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 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共6小题)

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用兵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
4、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塞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
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交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客;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于以采纳。清木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22】2020-2021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专题05 晚清时期的侵略与反抗和近代化的探索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