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6学年上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高一联考语文学科试题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一、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叫(háo)        笔(gān)         不住(jīn)       穷困倒(liáo) B . 徨(páng)       赴(bēn)         干草(duò)       按不住(nài) C . 印(lào)        婆(suō)         小箩(pǒ)        含蓄永(juàn) D . 圮(dān)        骨(jǐ)          什海(chà)       毫不踌(chú)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医生说:“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畴莫展。” B . 希腊人立碑纪念奋战阵亡的斯巴达战士,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致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C . 大自然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复杂,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 D .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正是在这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
3、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金王朝》讲述了中世纪时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是熊召政继《张居正》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的又一部力作。 B . 日前,在陆河县热心人士罗金晋的帮助下,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山脚下镇的华裔李丁祥终于在河田镇宝金村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完成了祖辈、父辈多年来的夙愿 C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港独”问题表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 , 也不会改变。 D .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陕西省凭借区位优势从封闭的内陆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曾经“望洋兴叹”的陕西企业,纷纷加快了“西进”步伐。
4、下面文字中有两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2016年11月29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向公众道歉了。②道歉的  缘由是因为支付宝于11月24日新上线的功能:圈子。③通过支付宝用户的交易记录,向  用户推荐不同的“圈子”——有点类似一个社交群。④引起争议的《校园日记》《白领日记》这两个圈子,只允许女性用户发布动态。⑤其他用户可以打赏和点赞,但只有女性用  户和芝麻信用分达到750分的男性用户才可以评论。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5、温州素有“百工之乡”的美称,现为弘扬传统工艺,温州市文教中心计划于年末举办一场“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展”,请你以XX中学李响的身份给温州市文教中心写一封推荐信,推荐一个你认为应该展览的工艺。注意书信格式,正文内容字数不超过8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但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处在优先地位。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上帝。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
A . 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它与“天”的结合,其实就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 B . 在儒家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无论它们的关系如何演变。在儒家思想中说就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 C . “修身养性”里的“身”指人的“单一物”,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故而需要“修”。这个过程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D . 儒家学说里有“内圣外王”的概念,认为“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先“内圣”,然后才能达到“外王”。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2)
A . 伦理与道德的异同点 B . 浅谈中西方伦理与道德 C .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D . 伦理与道德关系发展历程
(3)依据文本内容,概括人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一)》)

    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来取悦他的妹妹。

    那是个礼拜日的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 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五)》,有删改)

(1)选文(乙)中作者为什么要对与少女的第一次相遇不吝笔墨地详写?

(2)选文(乙)中,看见哥哥,“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

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3)赏析选文(甲)中画波浪线语句。

(4)结合两篇选文,说说作者从地坛的人事景中获取了哪些生存感悟?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 , 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 祥刑:同“详刑”,是说慎用刑法。②方命圮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③祉:福,引申为喜欢。遄:快,迅速。沮:停止。④已乱:制止祸乱。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何其爱民之深    何其:多么 B . 所以广恩也    所以:……的原因 C . 罪疑轻    惟:只,只有 D . 而爵禄不足以也    劝:劝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2)
A . 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 . 所以弃其旧开其新    侣鱼虾友麋鹿 C . 故孔子犹有取    积土成山,风雨兴 D . 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文章从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切入,接着第二段引用体现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论证,深化主旨。 B . 苏轼认为赏罚应以忠厚仁爱为出发点,实行赏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劝善是为了使人善始善终,惩恶是为了使人弃旧图新。 C . 文章反复说明当赏罚难以确定时,应该做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宁可奖励过当,也不要惩罚失宜,这样才能不违背忠厚仁爱之道。 D . 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②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可 以 赏 可 以 无 赏 赏 之 过 乎 仁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过 乎 义 过 乎 仁 不 失 为 君 子 过 乎 义 则 流 而 入 于 忍 人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贺新凉·游西湖有感

[宋]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 , 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 , 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注】①椐宋人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载:“洛阳以园林著称,多名花奇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②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后佐武王灭商。③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天下大治。④指才华横溢的林逋自命清高,只知“梅妻鹤子”,退居孤山,不问国事。

(1)现实中西湖的面积并不小,为何词人却说只是“一勺”呢?

(2)请简要赏析下阕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本节选文段作者柳宗元和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            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和柳宗元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2)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柳宗元感慨“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原因。

四、古诗文默写。(共1小题)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感于秦的奢侈浪费,发出质问指责秦将搜刮的珍宝随意浪费掉的名句是:“            ?”

③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④荀子在《劝学》中说点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检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⑤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教师职能的句子是“            ”。

五、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   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

    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加富贵的自由,谁就只好永远做奴隶。 ——西塞罗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意义。

③不得抄袭,套作。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浙江省温州市2016学年上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高一联考语文学科试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