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6.24 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部分:(共9小题)

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            人。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小舟       铁钯                                  

3、阅读理解课文《河中石兽》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于河                                

②阅十岁                                     

铁钯                                               

于沙上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⑥如是再                                     

⑦沿河求之,不亦乎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笑曰 B . 当求于上流 C . 一老河兵闻 D . 其反激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 .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8、用现代汉语翻译《河中石兽》中的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9、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能力提升:(共12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一寺                                 

不可得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反溯流逆上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4、读课文《河中石兽》,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5、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门于河(倒塌) B . 数小舟(划船) C . 不亦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 遂反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下列叙述不符合《河中石兽》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 .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7、《河中石兽》中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8、《河中石兽》中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9、《河中石兽》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①道理:

②句子:

10、课文《河中石兽》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1、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其人曰

②其子而往视之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①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苗则槁矣。

(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2、                                                                                             哀 溺 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 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 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永之氓善游                        (    )

②中,船破,皆游                      (    )

③有顷,益                              (    )

④又摇其首。溺死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译文:      

②何不去之?

译文: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译文: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6.24 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