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积累(共6小题)

1、下列对文章《女娲造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可贵的灵气。 B . 这篇神话赞颂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 .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D .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澄澈         莽莽        气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奔奔榛榛        开僻         气慨         兴高彩烈      

4、读课文《女娲造人》填空。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②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地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5、读课文《女娲造人》,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加线的词语指代的内容。

①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 , 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②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

这样 ,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①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②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③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二、文本提升(共6小题)

1、概括课文《女娲造人》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女娲造人》,“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中的“这种方法”指的是哪种方法?


3、读课文《女娲造人》,女娲为什么会想出这种“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4、读课文《女娲造人》,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女娲一直在工作?


5、品读课文《女娲造人》,尝试学习夸张和想像的作用

①找出文中的夸张句子,试着说出它的的作用。

②找出文中的想像句子,试着说出它的作用。

6、读课文《女娲造人》看到人类能世世代代绵延下去,女娲的心情如何?请你想象一下。

三、同步拓展(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词来诠释,这个词是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3)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2、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当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心里慌。他觉得这种情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级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一样撑在天和地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与黑暗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撑天拄地的辛苦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他不必担心它们会合在一起,他实在需要休息休息。终于,他和我们人类一样地倒下来死去了。

 就在这时候,周身突然起了巨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丝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这“垂死化身”的盘古,就用了他的整个身体来使这个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1)写出下列三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天升得级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②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      

③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      


(2)“就在这时候”中的“这时候”指      


(3)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      ,从结构上看其作用是      ,突出赞扬了盘古的      


(4)概括第6段文字的内容:      


(5)第7段中“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有没有具体内容?简单说明下:


四、语言运用(共2小题)

1、女娲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来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辛苦地用黄泥造人。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吧。那么女娲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了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推测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方法。

(1)推测造人的新动机:      


(2)新方法:      


2、《女娲造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许多神奇的故事都被演绎成了成语,请试举出三个。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女娲造人》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