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共24小题)
1、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可见,他认为 ( )
A .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 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 侵略与抗争
B . 近代化探索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
A . 李鸿章
B . 孙中山
C . 康有为
D . 毛泽东
4、以下所述史实不能佐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的是( )
A . 古都北京二次被侵略者占领
B .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给日本
C .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5、一部以中英两国为大背景的鸦片战争著作──《鸦片战争》被评为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之一。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 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中国战败了
D . 中国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
6、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种种特权,它像一条条屈辱的绳索,严重地阻碍、破坏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不平等条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③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②①
D . ③①②
7、
图中持短枪的外国人形象代表的国家是( )
A . 法国
B . 英国
C . 俄国
D . 日本
8、北伐战争的最伟大意义是( )
A . 在中国消灭了帝国主义势力
B . 在中国彻底铲除了封建势力
C . 在中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 国民政府的建立
9、“国父”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 )
A . 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 . 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10、新文化运动的几个基本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一批热血沸腾、志存高远的优秀马克思主义新青年。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 )
A .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 . 维护了民族尊严
D . 挽救了民族危亡
11、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
A . 第一个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 . 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C . 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 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的意义是( )
A . 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B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 . 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D . 建立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
13、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党寄托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党团结凝聚全国人民的伟大旗帜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提出的奋斗目标是( )
A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C . 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D .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14、新文化运动前期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 .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 .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5、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能够体现其上述思想的企业是( )
A . 安庆内军械所
B . 创办轮船招商局
C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 . 设立京师大学堂
1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善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
B . 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17、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8、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 . 戊戌变法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北伐战争
19、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举行大规模游行。下列对这次爱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B .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 工人阶级的参加起了重大作用
D . 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
20、1921年,如图的游船见证了中国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该政党的诞生( )
A .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 .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 .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历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共赴国难取得的辉煌成果有( )
①创办黄埔军校 ②消灭吴佩孚军队主力 ③消灭孙传芳军队主力 ④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22、“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的开辟始于( )
A . 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
B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 共产党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D . 红军长征的胜利
23、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B .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C . 三民主义──北伐战争
D .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
24、在中国近代,国共曾有过兄弟般的合作。如图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中能体现这种合作的有( )
A .
中共一大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遵义会议




二、判断题 (共5小题)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
A . 正确
B . 错误
2、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
A . 正确
B . 错误
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
A . 正确
B . 错误
4、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
A . 正确
B . 错误
5、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到达南昌,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
A . 正确
B . 错误
三、问答题 (共5小题)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和灾难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 。
2、近代以来,在侵略者的炮口震撼下,清王朝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们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的各阶层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反抗外来侵略过程中涌现出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革命志士?(至少写出两位)他们身上体现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4、近代以来饱受欺凌和屈辱的血泪史给了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
四、材料分析题 (共2小题)
1、
中国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与曲折?
2、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记录的是哪次战争出师前的誓师大会?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发动这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二反映是1927年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建立者是谁?它的建立对当时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图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情景?该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怎样的重要历史地位?
(4)图三反映的这个历史事件与图二反映的内容有何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