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锦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生产的出现
B . 火的使用
C . 建造房屋
D . 使用陶器
2、“春秋五霸”中,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秦穆公
D . 楚庄王
3、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春秋
4、北京人生活的时期距今约( )
A . 170万年
B . 70万年
C . 70万年﹣20万年
D . 1.8万年
5、被中华民族尊奉的人文始祖是( )
①黄帝 ②炎帝 ③尧 ④舜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6、下列能吃上稻米饭的原始居民是( )
A . 半坡居民
B . 河姆渡居民
C . 元谋人
D . 北京人
7、公元前20世纪比公元前15世纪( )
A . 晚500年
B . 早500年
C . 早5000年
D . 晚5000年
8、小李出生于1983年,也就是( )
A . 19世纪90年代
B . 20世纪80年代
C . 20世纪90年代
D . 21世纪初
9、晋与谁争夺中原地区( )
A . 齐
B . 楚
C . 燕
D . 韩
10、夏、商、西周社会区分尊卑贵贱等级的标准是( )
A . 才能高低
B . 血缘亲疏
C . 财富多寡
D . 功劳大小
11、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
A . 商汤
B . 商纣
C . 周文王
D . 周武王
12、战国时期最著名、最彻底,影响最大的变法( )
A . 吴起变法
B . 申不害变法
C . 邹忘变法
D . 商鞅变法
13、为巩固统治而大规模分封诸侯是( )
A . 夏
B . 商
C . 西周
D . 东周
14、使用甲骨文的朝代主要有( )
A . 夏
B . 夏、商
C . 商、西周
D . 夏、商、周
15、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1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谁提出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
A . 墨子
B . 孟子
C . 庄子
D . 韩非子
17、第一位以王位世袭制而诞生的君主是( )
A . 尧
B . 舜
C . 禹
D . 启
18、“朝秦暮楚”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
A . 西周
B . 春秋
C . 战国
D . 秦朝
19、商朝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隶书
20、孔子的言论被他的学生学成( )一书。
A . 《论语》
B . 《孔子》
C . 《道德经》
D . 《孟子》
二、判断题(共5小题)
1、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
A . 正确
B . 错误
2、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禹破坏了禅让制,开始王位世袭制。( )
A . 正确
B . 错误
3、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要了解他可以通过《道德经》。( )
A . 正确
B . 错误
4、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两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和舜。尧年老的时候,指定了德才兼备的舜继位。( )
A . 正确
B . 错误
5、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手里分到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
A . 正确
B . 错误
三、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
1、看如图,请回答。
(1)如图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哪一居民的房屋式样?这种建筑被称为什么式样?
(2)当地的聚落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3)房屋的建造说明了当地的聚落居民已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材料二: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
(1)材料一中的“王”是指谁?“臣”包括哪些人?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对国家政权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李定一《中华史纲》
(1)材料中所说的“黄金时代”指哪个历史时期?
(2)这个“黄金时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3)今天我们生活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黄金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二例说明。
四、问答题(共2小题)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3)商鞅变法成功与否,为什么?
2、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