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宿迁文明二十条》中第七条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
A . 频率
B . 响度
C . 音调
D . 音色
2、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夕阳西下时,你在校园内,面对北方,你看到你的影子在你的( )
A . 前方
B . 后方
C . 左侧
D . 右侧
3、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
B . 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也能传播
C . 人唱歌时歌声是声带振动发生的
D . 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等
4、国庆假期,在溱湖风景区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 )
A . 黑色
B . 红色
C . 绿色
D . 白色
5、向装有液态氨(沸点为﹣196℃)的杯中,放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 )
A . 杯中液态氮放热
B . 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下降
C . 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D .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6、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25℃,一天,企鹅妈妈和小企鹅之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它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 . 小企鹅:妈妈,今天的气温是摄氏25度,我感觉很冷
B . 企鹅妈妈:我也是,我都没温度了
C . 小企鹅:冰天雪地的,可能连水蒸气都没有
D . 企鹅妈妈:呵呵,水蒸气倒是肯定有,因为冰是可以升华的
7、台灯顶部有一个开口的灯罩,如图所示,夜晚,打开台灯,在它的上方一定高度处,放一张大白纸,下列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图中黑色为阴暗区域)( )
A .
B .
C .
D .




8、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 .
冰雪消融
B .
露珠的形成
C .
霜打枝头
D .
冰的形成




9、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 .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0、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 .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 .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 .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我县风景秀丽,漫步城区,绿树成荫!大量的树木可以在 减弱噪声(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噪声是由声源做 振动产生的,且强度过大.
2、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较 (选填“高”或“低”)的 .
3、夏天,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上粘着许多“白花花的粉”;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了“汗”;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以上四个发现中,物态变化名称相同的是 (填序号),此物态变化过程伴随 热量.日常生活中还会看到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如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发黑是由于灯丝先 后 形成的;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是通过 方法变成液体的.
4、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 混合而成,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A处是 色光.
5、小明坐着小轿车静止在山峰前,按响喇叭后2秒听到回声,则车离山峰距离 m(声速为340m/s).小轿车倒车时靠 (超声波/次声波/紫外线/红外线)发现障碍物,并及时报警.
6、超市里收银员收款时,往往用一个类似探头的扫描器照射商品上的条形码,扫描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电脑里,从而识别商品的种类和价格.如图所示,条形码由黑白相间的条纹组成,其中黑色条纹能够 (填“反射”或“吸收”)各种色光;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在 的照射下会显现出来.
7、在苏州地区曾出现过壮观的“日全食”,这个现象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右图表示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置示意图,若图中的A表示太阳,则B表示 球.
8、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以上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三、解答题(共6小题)
1、请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
2、请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
3、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 有关.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有关,于是继续进行探究: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内径不同的两只圆柱形敞口玻璃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实验发现其中一杯中没有水时,另一杯中还残留有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设计实验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控制开始实验时杯中水的 (多少/表面积/温度)相同.改进实验方案后,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小凡发现当B杯无水时,A杯中 的水和原来B杯中的水相等.得出:水蒸发的快慢和水的多少无关.
4、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组装器材时,应按照 (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顺序,在固定石棉网时,应处于酒精灯火焰的 (外焰/内焰/焰心)位置.
(2)某个实验小组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中①、②所示,则图 (①/②)是沸腾时的情况.
(3)当水温升到90℃时开始记录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表,请在图丙内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98 |
(4)分析得出水的沸点是 ℃.
(5)小明同学在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
(6)为了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沸腾.
5、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2)实验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 变化,某时刻,温度计如图1所示,示数为 ℃.
(3)根据数据描点连线如图2所示,第6min时,该物质状态为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熔化过程用时 min.
6、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茗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丞相现象,如图a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了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泡,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甲图中点燃的蜡烛距小孔a,像距小孔b(a>b),则半透明膜上的像是 (1)
A . 倒立的、放大的
B . 正立的、缩小的
C . 倒立的、缩小的
D . 正立的、放大的
(2)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像的大小与小孔形状 (有关/无关).
(3)比较甲、丙两图,像的形状与 有关.
(4)日食奇观时,如果利用甲实验装置对“
”形太阳进行观察,在半透明塑料膜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7、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和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其里有是 .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距离 | 长 | 最长 | 短 |
表二
材料 | 衣服 | 锡箔纸 | 泡沫 |
响度 | 响 | 最响 | 弱 |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