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33: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年级: 学科:地理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9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先发展,后治理
B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C . 从全国来看,我国的自然环境正逐步改善
D . 循环经济是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持续发展
2、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 . 2010年我国“两会”所有用纸是用石头做的再生纸,笔是废物综合利用制成。
B . 过节日时,给朋友们写了好多张贺卡
C . 推广节能空调、高效照明灯具
D . 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3、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对两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可能是水体富营养化
B . 乙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可能是酸雨
C . 甲图的环境问题可能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
D . “地球一小时活动”将有助于乙图环境问题的解决
4、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B . 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 . 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D . 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5、200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A . 公平性
B . 持续性
C . 共同性
D . 平等性
6、关于环境伦理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关心人类大局
B . 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区别在于不存在价值观的冲突
C . 从后代人的立场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做出道德的判断
D . 我们要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
7、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8、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J.博丹的主张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A . 天人合一论
B . 地理环境决定论
C . 可持续发展论
D . 人地协调论
9、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重要任务。下列做法与此任务相违背的是( )
A .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B .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C . 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 . 大力发展加工装配产业和粗放农业
10、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 .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C . 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D . 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1、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 . 发展居第一位
B . 经济增长为主
C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 .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12、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有( )
①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 ②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③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 ④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①营造上海外环线绿化带 ②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③消除苏州河黑臭现象 ④建立现代农业园区
A . ①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13、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④资源丰富 ⑤生产技术先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④资源丰富 ⑤生产技术先进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③④⑤
D . ①②⑤
14、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 . 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 . 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 . 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15、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 . 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 . 水土流失加剧
C . 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天气
D . 生态破坏
16、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 )
A .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 . 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产业
C . 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 . 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17、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据此完成小题。
(1)“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 (1)
A . 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B . 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 . 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 . 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2)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2)
A . 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B . 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C . 减少废料
D . 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18、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下列叙述,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A . 参与“地球熄灯1小时”活动
B . 在空调房里使用电动跑步机等进行健身活动
C . 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D . 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
19、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我国()
A . 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
B .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增速减慢
C .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D . 人地关系日趋和谐,生态环境优美
20、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措施是 ( )
A . 控制人口数量
B . 提高人口素质
C .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D . 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
21、解决全球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
A . 持续性原则
B . 共同性原则
C . 公平性原则
D . 阶段性原则
22、关于“可持续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B . 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层面
C . 涸泽而渔、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原则
D .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工业上实行清洁生产农业上实行生态农业
23、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题。
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中,可能引起( )
A . 土地荒漠化
B . 水土流失
C . 水质恶化
D . 生物物种锐减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 )
A .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 . 可持续发展论
D . 人定胜天
25、下列做法,符合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 )
A . 继续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B . 加大化肥使用量,提高粮食亩产量
C . 退耕还湿地,保护湿地环境
D . 增大载畜量,提高畜牧业的产值
26、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判断下列题目。
(1)工业“三废”的排放所属环节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下列不属于④环节的是( )
A . 印度洋大海啸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B . 南水北调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C . 伦敦烟雾事件导致许多人生病和死亡
D . 海洋污染引起赤潮、使海洋渔业减产
27、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 )
A . 能源农业
B . 生态农业
C . 立体农业
D . 大农场农业
28、下列不是可持续发展观所包含的涵义的是 ( )
A . 生态可持续发展
B . 社会可持续发展
C . 经济可持续发展
D . 自然可持续发展
29、大规模围海造陆能扩大陆地面积,但可能会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 . 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B . 破坏生物多样性
C . 增加气候异常频率
D . 降低地下水位
二、综合题(共1小题)
1、
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