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一模历史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3小题)
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
类别 | 国家资本 | 外债资本 | 买办、官僚 | 一般商人 |
军用工业 | 931 | 140 | — | — |
官办民用 | 913 | 41 | — | — |
官督商办 | 1088 | 587 | 536 | 526 |
商办工业 | — | — | 280 | 560 |
下图是一组题为《抗战之变化》的漫画。在此,作者意在揭示( )
二、综合题 (共4小题)
材料一:传统“天下观”发轫于一种华夷之分的文化心态,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外观念的集中体现。早在上古时期,《礼记》便划分了华夷文化上的高下,将夷狄排除在中原的范围之外。基于此,秦以后的中国人将所有“四夷”都列入藩国的地位,强调中央与四夷各安于等级名分,互不侵夺,平安相处。作为“礼治”的一种体现,中央对各国进献的贡物,报以丰厚的回赐,以显示出家长式的慷慨大度。不过,上述理念与现实有时并不一致,中央对四夷的所谓“控制”主要还是表现在名义上的“臣”或文化上的“化”,彼此之间等级的高低、地位的尊卑,仅仅在朝贡的文书和礼仪中有所反映。
——摘编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 》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魏源等编撰的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作品本应开阔人们的视野,但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最多从传统“夷狄边患”的角度理解此事。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京。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不能再简单地用“华夷之防”来解释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顾今日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神洲者,东南一州也”。然而,这种反思更主要的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而言,晚清帝国对于东洋的朝鲜和日本仍保持着“天朝”的威严。直至马关订约,帝国丧失了最后一个藩属国,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华夷观念才在屈辱的氛围中走向最终的崩溃。
——摘编自雷颐《面对现代性挑战:清王朝的应对》等
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租界引入了一系列西方的公共卫生管理政策与措施,设立了专门的卫生行政机构,颁行了许多卫生行政法令,使租界的公共卫生坏境大为改善。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于1902年设立天津卫生总局,拉开了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此后,清廷于1905年成立了巡警部警保司下的卫生科,“卫生”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次年的官制改革,又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卫生科亦升格为卫生司。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的卫生行政机构隶属于内务部,设卫生司,总理全国卫生行政事宜。1913年政府将内务部卫生司又降级为卫生科。1916年虽恢复了内务部卫生司建制,但学校、工业和军队卫生却分别由教育部、农业和商业部以及陆军和海军部管理。
1918年,为了应对绥远、山西发生的鼠疫大流行,北洋政府成立了临时性的防疫委员会,并为解决各地防疫、检疫名称级别编制混乱,制定了省区防疫机关暂行编制。次年,在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该处生产的生物制品,到1934年共达48种,部分满足了国内防疫的需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卫生管理部门从警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与警政司并立的卫生司。随后,又将卫生司升格为卫生部。同年,还颁布了《全国卫生行政系统大纲》,规定各省、市县均要设立卫生处和卫生局,并在各大海港及边境要地设立海陆检疫所。到1947年,全国已有26省设立了卫生处,各省辖卫生机关共214个。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左旭初《中国商标史话》等
整理上述材料,从其中任选两则或以上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调用准确,论证逻辑严谨)
材料:唐初,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兴起,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购销两旺,商民业茶而富。盛唐之后,政治动荡,中央直接管辖的区域缩小,税源锐减,藩镇截留中央税赋,中唐时期国家出现了财政危机。禁榷制度早在西汉就建立了,比如盐铁专营,但唐代以前,茶叶专卖制度还没有形成。782年,唐德宗“税天下茶漆竹木”,这是我国第一次抽收茶税。826年,王涯为相,大改茶法,自兼榷茶使,推行茶叶专营专卖的榷茶政策,强令各地移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禁止商人与茶农自相交易。宋代禁榷法、明代茶马互市制度、清代官榷制基本上都是在唐代榷茶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潘林《浅谈唐代榷茶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