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二十八:中华文化、民族精神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22小题)
①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国捐躯
③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①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火炬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①“民魂”是指中华优秀民族文化
②“民魂”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③民族精神决定中国的兴衰
④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①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②这种精神自古就有,经久不衰
③这种精神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
④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实现中国梦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①殷周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②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化思想基本形成
③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期
①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它是纳西族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它反映了纳西族的文明进程
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①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④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弘扬传统美德需要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③弘扬传统美德需要从小事做起
④依靠法律才能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①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统一
②北京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环境
④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文化创新
①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②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④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
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③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
④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推动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③体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④体现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高尚品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二、材料分析题(共5小题)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文化萌芽于尧舜时代,形成于西周,后经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和普通百姓所尊崇。自汉代开始走向政治化,宋以后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体系,考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
“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传统考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金钱至上观念的泛滥,出现了人情冷漠,尽考意识淡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传统美德重要代表的孝文化又得以发扬光大。重庆市万州区的李传梅用孱弱的肩膀背着婆婆到深圳打工,十三年不离不弃;河南工人谢延信赡养亡妻家人,几十年无怨无悔,普通百姓孝老爱亲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希腊、古罗马曾用铁棒在涂蜡的木板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在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人使用的是毛笔。
材料一:毛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如,笔杆是竹子所制,代表阳,笔毫是动物毫发所制,代表阴;宣纸白色为阳,墨是黑色为阴;直线为阳,弧线为阴……毛笔的制作不仅讲究笔的实用价值,而且注意到了艺术价值,笔杆刻字、刻画、浮雕、镶嵌等,一支好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珍品。毛笔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材料二:应对不同需要,新的书写工具层出不穷。如随着科技发展,从石墨笔发展而来的铅笔,具有经济简便实用的特点;在钢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性笔和圆珠笔,具有实用、书写流畅、线条均匀等优势;此外,还有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适合教学演示使用的粉笔、自板笔;作画用的蜡笔、关工笔、彩色水笔;化妆使用的眉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种各样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明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选用。
三、问答题(共2小题)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90后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