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7年高考政治易错题集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8小题)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②量变必定引起质变,量变的过程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变化并不意
味着发展,事物的根本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具有特殊性
漫画《植数》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正确揭示延迟退休的必然性 ②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多元价值取向 ③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坚持按规律办事 ④重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坚决批判公民的情绪化认识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③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实现发展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的思维 ②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物质与暗物质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前不久,一张猫咪走在楼梯上的图片(见右图)掀起了一轮争论热潮。对于这只猫究竟是在上楼还是在下楼,网友有不同的看法和理由。这说明( )
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④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意识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要发挥意识主动创造性,突破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④事物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要热情支持新事物成长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归宿 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失败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④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①客观事物受意识的影响带有主观色彩
②同一事物因为人的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④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实践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类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二、主观题 (共2小题)
材料一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有许多新期盼,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立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适时修改立法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材料二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论断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征。2014年12月1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有关“经济新常态”提问时表示,新常态下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间找到平衡点,“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探索的好家风好家训展示活动,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大量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家不断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加强互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201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据此有人认为:“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搞好物质文明建设。”
请你运用意识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