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贵州省贵阳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年级:九年级 学科:化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6年12月6日中国外交部举行了题为“开放的中国,多彩的贵州,风行天下”的贵州全球推介活动,其中特别推介了贵州的“大生态”,下列做法与“大生态”不相符的是(   )
A . 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 B .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C . 田间焚烧秸秆 D . 寻找新能源替代化石燃烧
2、2016年12月6日中国外交部举行了题为“开放的中国,多彩的贵州,风行天下”的贵州全球推介活动,其中特别推介了贵州的“大生态”,下列做法与“大生态”不相符的是(   )
A . 尽量少用一次性餐具 B . 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C . 田间焚烧秸秆 D . 寻找新能源替代化石燃烧
3、随着神舟十一号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创造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33天的新记录.在飞船舱中需提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气体是(   )
A . 氧气 B . 氦气 C . 二氧化碳 D . 稀有气体
4、随着神舟十一号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创造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33天的新记录.在飞船舱中需提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气体是(   )
A . 氧气 B . 氦气 C . 二氧化碳 D . 稀有气体
5、贵州“富硒茶”是较好的保健饮品,这里的“硒”指的是(   )
A . 单质 B . 原子 C . 分子 D . 元素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 干冰用作制冷剂 B . 木炭用作燃料 C . 石墨用作电极 D . 金刚石用来切割大理石
7、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 . 加热烧杯中液体   B . 往试管中倾倒液体 C . 大理石放入试管   D . 点燃酒精灯
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对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 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 汽车轮胎中可压入大量空气﹣分子间有间隔 D . 天然气(CH4)燃烧生成CO2和H2O﹣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9、中国科研团队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铀的元素符号为U B . 铀原子的质子数为92 C . 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0 D . 铀原子的中子数为92
10、市售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3).在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 +2 B . +3 C . +4 D . +5
11、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是因为(   )
A . 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 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补充了氧气火烧得更旺 D . 增加了可燃物烧得更旺
12、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维生素C是氧化物 B . 维生素C中含有3种元素 C . 维生素C中含有20个原子 D . 维生素C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00%
13、通过分离空气得到氮气,但所得氮气样品质量在相同条件下比等体积纯氮气的质量大,则所得氮气样品中含有下列那种气体(   )
A . 氩气 B . 氖气 C . 甲烷 D . 水蒸气
14、已知:C+2CuO 2Cu+CO2↑.如图表示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纵坐标y表示(   )

A . 固体的质量 B . 固体中氧化铜的质量 C . 二氧化碳的质量 D . 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填空与简答题(共6小题)

1、化学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身边的物质,提高科学素养.

(1)写出下列对应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

①我们周围的一种气体      ,②熟悉的一种金属单质      

③常见的一种化合物      ,④常见的一种液体物质      

(2)用化学用语表达

①2个水分子      ,②一个正2价的铁离子      

③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④一个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

①酒精挥发是      变化(填“物理”、“化学”),

②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有      变化(填“物理”、“化学”),

③生石灰(氧化钙)与水的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吸热”).

(4)下面两条广告用语是否科学,为什么?

①某矿泉水广告:“我们的矿泉水是真正的纯水”      

②某化妆品广告:“产品纯天然,绝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2、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某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如图1所示.

①吸附池中常用的吸附剂是      ,沉淀、过滤、吸附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则过滤是将      分离.

②实验室模拟过滤池的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制作过滤器的准备过程中有如图2所示操作,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③杀菌池常用安全、高效的ClO2作消毒剂,从化学式“ClO2“,你获得的信息有      

(2)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因此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用水的      (写一条)
(3)宏观上看,加热液态水和点解水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但从微观上看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在图3的A和B方框中分别画出变化后的微观示意图,以从微观角度表示它们本质的不同.(“●”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3、从图所示的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选择两种微粒比较完成下表内容.

 所选微粒

 相同

 不同

①A与B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同学们在实验室做了下列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石灰石的烧杯中,一起称量,然后将盐酸和石灰水混合,充分反应后一起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一起称量,然后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一起称量.

三个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g)

4.8

116.8

118.4

反应后(g)

8.0

112.4

118.4

①实验一的反应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但往往在实验结束后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减小,可能的原因是      

②由表中数据分析,实验中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原因是      

(2)将50g酒精和50g水混合后总质量为100g,说明该实验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理由是      
5、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验证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装置不变,若将红磷换成细铁丝,能否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      

(2)图2实验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水的作用是      

(3)由图3实验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6、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7、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

(1)制取并收集不同气体,按要求完成下表内容..

制取的气体

固体M

溶液N

化学方程式

收集装置(选B或C)

O2

二氧化锰

      

      

      

CO2

石灰石

      

      

      

H2

锌粒

稀硫酸

      

      

(2)在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3)若用D装置以排水法收集氧气或氢气,应进行的调整是      ,装置调整后收集气体时气体应从      端通入(选填“a”或“b“)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小题)

1、化学学习中常常需要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对物质进行探究.

(1)图1所示实验中,两杯水都变红,但热水变红的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      
(2)图1所示实验中,两杯水都变红,但热水变红的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      
(3)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      
(4)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      
(5)图3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为探究CO2能跟水反应,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C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化学学习中常常需要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对物质进行探究.

(1)图1所示实验中,两杯水都变红,但热水变红的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      
(2)图1所示实验中,两杯水都变红,但热水变红的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      
(3)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      
(4)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      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      
3、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小组同学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猜想】在自然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设计实验】

(1)方案一:甲同学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甲同学认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甲同学的结论是否合理,理由是      

(2)方案二:乙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使其分解..

在烧杯中观察到      现象,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3)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同学们认为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请你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完成下表内容.

 方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

      

      

      

2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4)【拓展交流】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5)取m1g蔗糖进行乙同学的实验,并测得其中碳的质量为m2g,若要确定一个蔗糖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还应知道的数据是      
4、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小组同学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猜想】在自然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设计实验】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实验室用下表中方法制取氧气.

 反应物

 条件

 生成O2质量

 方法1

 KMnO4固体31.6g

 加热

 x

 方法2

 质量为y的KClO3固体

 加热、少量MnO2

 4.8g

请任选一种方法的数据,计算x或y(写出计算过程).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贵州省贵阳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