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揭阳市仙桥教育组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5小题)
①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②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④《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句子是:“ , 。”
⑤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①无论什么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wèi jiè 的幻梦。
②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 mò 。
③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hài rén tīng wén 。
④我没有判断明白,便wàng xià duàn yù ,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例句:柔软的沙发,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崎岖的山路,却能使人精神焕发。
二、阅读理解(共4小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有老父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④ , 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释】①艾子:是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②浆:解渴的薄酒。③老父:老年男子。④达:通达事理。
①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 使: |
|
②艾子饮而甘之 | 之: |
|
H7N9是禽流感
①H7N9是禽流感病毒的一种,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②流感是一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H7N9人传人的确切证据。H7N9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1996年~2009年间,荷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曾报道人感染甲型H7流感病例,病毒亚型分别为H7N2、H7N3和H7N7.此前,我国从未发现过H7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轶指出:此前从未出现过人传人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
③H7N9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高烧38℃以上,咳嗽。目前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目前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还很有限,该病毒感染能否引起轻型病例或其他临床表现尚不清楚。随着更多的病例信息的积累,对该疾病的认识将会发生变化。
④H7N9的特异治疗手段仍在研究之中,目前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⑤对H7N9无需过度恐慌,采取一定的措施,这种流感也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其次,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此外,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确诊病例接诊的医务人员中均未发现感染病例,但由于医务人员比普通公众接触患有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机会更多,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应采取标准预防加飞沫传播预防和接触预防。目前,H7N9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数病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未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目前有限证据推测,公众感染该病毒的风险较低。
(摘自新华网)
手心朝下
老女人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她的目光混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她该是迷路了吧?或者丢了钱包。我问她能找到女儿吗,她点头说能。
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我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光可鉴人。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很有名吗?”
“是的,很有名……你注意到她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吗?这表示那一块钱不是乞讨来的,更不是你施舍的……你注意到以前打把式卖艺那些人吗?他们靠卖艺吃饭,接钱时,和她一样的动作……这是和乞丐有区别的……”
“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做。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
“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她有精神病,间歇性的。那时她女儿还小,每天拽着她的衣角,在大街上转……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别看那女娃小,机灵呢。懂得也多。她告诉母亲,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习,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就死活不让母亲去乞讨。可是不去乞讨干什么呢?她们养不活自己的。后来她女儿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是一九八几年的事吧?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她们不是本地人,她们流浪至此……”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本来她头天要去看女儿的,可是为了省一块钱……那时一块钱能打个来回……那时采石场常死人……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脑子又受了刺激……她本来就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一块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认为自己不是乞丐吧?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那么,她是一个诚实的乞丐吧?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选自《青年博览》2013年第5期 作者;周海亮)
“我”对老女人的态度 | |
第一次见她 | “我”很同情老女人,很痛快地给她钱。 |
第二次遇见她 |
|
第三次碰到她 |
|
得知她的遭遇后 |
|
“我”的性格特点: |
①那位老女人为什么每次只要一块钱,拿钱的手心永远都是朝下?
②文中多次写到那位老女人接钱的动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作文(共1小题)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历经磨难、苦尽甘来的幸福?有没有眉飞色舞、兴奋不已的流动?有没有愁眉苦脸、彷徨无助的孤独?有没有甜甜的感动和温馨?有没有酸酸的委屈和失落……家的温馨,社会的冷暖,自然的风雨,有多少值得你回忆的往事,都珍藏在你心灵的深处。
请自拟一个包含有“ 珍藏”这个词语的作文题目写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与自己相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四、附加题(共1小题)
【甲】
10月4日﹣﹣A出院了。我们亲切地握手道别。
他的右眼完全失明了,但已经不缠绷带了,从外表看和正常的眼睛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的前额还包扎着绷带。
和一个如此顽强的同志告别,我感到十分难过。向来都是如此:伤员好了,就离我们而去,而且不希望再回来见我们。
临别的时候,A无可奈何而又伤心地说:“我宁可失明的是左眼!﹣﹣现在,叫我如何瞄准开枪呀?”
他仍然一心挂念着前线。
【乙】
到了午夜,我摆脱盲人苦境的短暂时刻就要结束了,永久的黑夜将再次向我迫近。在那短短的三天,我自然不能看到我想要看到的一切。只有在黑暗再次向我袭来之时,我才感到我丢下了多少东西没有见到。然而,我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使我很少有时间来懊悔。此后,我摸到每一件物品,我的记忆都将鲜明地反映出那件物品是什么样子。
①【甲】出自《 》,其中的“他”是 。
②【乙】出自《 》,其中的“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