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直五校联盟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6小题)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把chén      封的心胸敞开,让狭ài      自私淡去;把自由的心灵放飞,让huò      达宽容回归。这样,一个多zī      多彩的世界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2、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③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 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⑤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

⑥子曰:       ,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必须登高望远”。登高望远,既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视野。只有登高望远,才不怕被浮云遮住眼睛。这正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长跪而

      

予作文以记之

      

③小大之

      

④一寺河干

      

4、选择与下列成语中划线字意思最接近的一项。

得患失(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延残喘(      

A.苟富贵,无相忘        B.苟全性命于乱世。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奥楚蔑洛夫、夏洛克、斯科特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俄国莫泊桑的《变色龙》、英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奥地利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B .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飞岛国、大人国、慧骃(马)国、小人国等地的经历 C .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外表印象 D . 简•爱在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失去了一只手臂,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的情况下,回到了他身边,并与他结婚
6、阅读下面片段,完成①②两小题。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即纵马向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1)这一片段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故事(人物和情节)。

(2)根据《三国演义》相关情节,“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指哪些?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故事

莫泊桑

      ①离一个海滨小城不远处,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两座并肩而立的小茅屋。两个农夫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为了养家糊口。每家都有四个孩子。小家伙们一天到晚都在门前的空地上嬉戏打闹。两个家庭几乎是同时成家、同时生儿育女的。

      ②从罗尔波特疗养站过来,第一座茅屋里住着蒂瓦施一家,他们有一个女孩三个男孩;另一间破屋住的是瓦兰一家,他们有三个女孩一个男孩。

      ③所有人都靠菜汤、土豆和充足的空气艰难度日。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两家的主妇都要把她们的娃娃们集合在一起喂菜汤,就像看鹅人把鹅群赶拢一样。孩子们按年龄大小依次坐在一张用了五十年、磨得油光锃亮的木桌前,最小的孩子的嘴刚能够到桌面。每人面前都摆着一个凹凹的汤盆,盛满了用土豆、半棵白菜和三个洋葱煮的汤以及在汤里泡得软软的面包。一排人吃得饱饱的。母亲亲手给最小的喂食。。星期天的一点肉汤对所有人来说都像过节一样,父亲这天在饭桌旁恋恋不舍,翻来覆去地说:“要是每天都这样该多好啊!”

      ④八月的一天下午,一辆小汽车猛地停在了两个茅屋前,驾车的年轻女人对坐在身旁的先生说:“噢!看哪,亨利,这群孩子!他们在土里滚来滚去有多可爱啊!”她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抓住两个最小的男孩中的一个,蒂瓦施家的那个,把他抱在怀里,狂热地亲吻他肮脏的脸蛋。她是亨利•德•于贝尔太太。

      ⑤一天早上她来的时候,她的丈夫同她一起下了车,她没有在孩子们面前停下,而是径直走进农夫的屋子。

      ⑥正在屋里忙着劈柴做饭的夫妇俩诧异地抬起头来。年轻太太先开了口,她的声音发颤:“我们没有孩子,家里只有我丈夫和我……我们想把他带走……你们同意吗?”

      ⑦“你们想把夏洛从这家里带走吗?哦,不,不行,绝对不行。”农妇生气地说道。

      ⑧这时德•于贝尔先生说话了:“我的妻子没说清楚。我们是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可以回来看你们。如果他能长大成人,这点当然不成问题,那么他将是我们的继承人。万一我们有了孩子,他将享有同等的继承权。而且,考虑到你们的情况,在你们有生之年,我们将每月定期给你们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⑨农妇气冲冲地站起身来:“你们想让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怎么能对一个母亲提出这种要求!噢,不!这太无耻了。”

      ⑩男人沉默不语,一脸严肃,仿佛在沉思,不过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妻子的话。

      ⑪于是他们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但是,朋友们,想想你们孩子的未来,想想……”

      ⑫农妇(A.怒不可遏 B.忿忿不平)地打断了他的话:“够了!够了!够了!走开,还有,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居然想这么着就把我们的孩子带走!”

      ⑬德•于贝尔太太走出大门时,忽然想起有两个小小的孩子,于是问道:“但是另外一个小男孩,他不是你们的吧?”

      ⑭蒂瓦施老爹答道:“不,是邻居家的,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去那家看看。”说完他就进了屋,他妻子在屋里大发雷霆。

      ⑮瓦兰夫妇正坐在桌旁小口小口地吃着面包片,他们用刀在放在两人中间的盘子里挑起一点点黄油,然后小心翼翼地抹在面包上。

      ⑯德•于贝尔先生再一次陈述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了摇头,表示拒绝。但是当他们得知每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时,他们的决心大大地动摇了。夫妇俩你看我,我看你,互相用眼光征询对方的意见。

      ⑰他们沉默了很久很久,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女人终于开口问道:“你说呢,他爹?”

      ⑱他用一种说教式的口气答道:“我认为这倒不坏。”

      ⑲于是德•于贝尔太太开始跟他们谈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他将给他们带来的财富。

      ⑳农夫问道:“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要在公证人面前立约吗?”德•于贝尔先生答道:“当然,这事明天就可以办妥。”

      ㉑农妇仔细地想了想,又说:“每月一百法郎,想从我们身边把小家伙带走,这点钱可不够。这孩子过几年就能干活了。得给我们一百二十法郎。”

      ㉒急得跌足的德•于贝尔太太立刻就答应了。她拿出一百法郎作为礼物,以便立刻将孩子带走。她的丈夫则在一旁立字据。镇长和一个邻居很快被请了来,他们欣然同意为双方作证。

      ㉓从此再没有人听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他的父母每个月都去公证人那儿领他们的一百二十法郎。他们跟邻居家翻了脸,因为蒂瓦施大妈没完没了地羞辱他们,挨家挨户地说若非丧尽天良怎么会卖孩子呢,还说这事太可怕、太肮脏、太下贱了。

      ㉔有时候她把她的夏洛夸耀似地抱在怀里,冲着他大声说,仿佛他听得懂似的:“我可没把你卖掉,我的小宝贝。我没把你卖掉,我没钱,可是不卖孩子。”

      ㉕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每天她都在门前含沙射影地大声说些不堪入耳的话,好让邻居家的人听见。蒂瓦施大妈最终相信在这个地区无人能与她相提并论,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人们谈起她时都说:“我知道那是很诱人的,可是她不管,她那样做的确像一个好母亲。”

      ㉖人们都赞扬她。已经十八岁的夏洛从小就听着这些话长大,他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优越,因为他没有被卖掉。

      ㉗靠着那笔年金,瓦兰一家不愁吃喝了。依然穷困的蒂瓦施一家因而怒气难平。他们的大儿子去服兵役了,二儿子死了,只剩下夏洛和他的老父亲一起拼命干活来养活母亲和小妹妹。

      ㉘他二十一岁了,有一天早上,一辆亮锃锃的小汽车在两个茅屋前停了下来。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走进瓦兰家的茅屋。

      ㉙老妈妈正在洗她的围裙,身患残疾的父亲在火炉边打盹。两人一起抬起头来,年轻人说道:“您好,爸爸,您好,妈妈。”

      ㉚他们惊呆了,一下子站起来,激动之下,老妇人手里的肥皂掉进了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

      ㉛他张开双臂拥抱她,亲吻她,不停地说:“您好,妈妈。”而颤巍巍的老头子用他一贯的平静语调说道:“你回来了,让?”就好像自己一个月前还见过他似的。

      ㉜相认之后,父母亲迫不及待地想让乡亲们见见他们的儿子,于是带他去镇长家、镇长助理家、神父家、小学老师家。

      ㉝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他走过。

      ㉞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㉟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父亲沉默不语。

      ㊱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㊲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㊳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㊴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㊵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㊶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㊷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㊸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㊹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㊺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

短篇小说之王

      ①在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以短篇小说而著称的非止一人,但名列前茅的却是莫泊桑。他以三百余篇短篇小说而获得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在欧美文学史上,莫泊桑把短篇小说这种体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②他的小说完全脱离了浪漫主义表现非凡和神奇的传统,有意识地选择描写他最熟悉的生活。他曾说:“如果昨日的小说家是选择和描述生活的巨变、灵魂和感情的激烈状态,今日的小说家则是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所以他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关注各阶层人物的平常小事,从小事中现出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俗,反映某一阶级的特殊心理,从而为读者认识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提供了形象的材料。以短篇小说这一特定体裁而论,它并不怕题材小,关键在于作者如何从小题材中揭示出社会生活的实质。莫泊桑的小说往往从一串项链、一把雨伞、一盒珠宝、一枚勋章等小事入手,但却反映了金钱统治下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水准。

      ③莫泊桑的小说继承了他的老师福楼拜冷静、客观的艺术风格,作者很少在作品中露面,而是在表面上客观的描写中,在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作品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的余地。他的作品“小心翼翼地避免复杂的解释,也不去议论人物的行为动机,只让人物和事件在读者眼前经过”。这是他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作冷静的剖析、观察,却将结论留给读者去作多方面的探讨

      ④他的小说构思奇特,布局巧妙,不拘一格。莫泊桑说:“布局的巧妙决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使人觉得可爱,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并不是任何一个作家都能够把小事写好,因为平铺直叙的写法很难取得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莫泊桑在选好材料的基础上,非常注意对题材的艺术化处理,这就是要把生活真实变为艺术真实,对它进行一番重新组合,即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在详略上做文章,在对比中见深意,把平常的小事写得有起伏、有波澜,从而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自觉地去探究作品的意义。如《珠宝》:开始是夫妻“恩爱”,接着是丈夫“爱名誉”,使用了真假难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描写,描绘了爱金钱胜过爱一切的生活状态,当诸多真相揭开时更给读者造成深刻难忘的印象。

      ⑤莫泊桑的小说在细节上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功力,细节描写准确传神。如《项链》中,描写玛蒂尔德离开晚会现场时的细节:她出门时,丈夫怕她受寒“把事先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那是平日穿的普通便服,那种寒伧和舞装的雅致很不调和。她感觉到了,便想溜走,不让其他裹在锦裘里的太太们注意到。”因此,她不听丈夫的招呼,“便迅速下了楼梯”,这一系列细节,没有一处是多余的,烘托出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子的形象。

(选自百度,原题为《像流星一样步入文坛的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有删改)

(1)下列对《乡村故事》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小说以浪漫主义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两个家庭因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这种结局令人深思。 B . 蒂瓦施一家的选择的确是愚蠢的,面对飞来的机会,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及孩子的命运,却不肯把孩子卖给别人,儿子夏洛的指责很有道理。而瓦兰家的选择就是明智的,可取的。 C .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讲究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这篇小说的情节曲折地再现了两家人的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发展。 D . 瓦兰家的孩子让•瓦兰被送到城里富裕人家,回来探望父母,他彬彬有礼,显示了良好的教养。而蒂瓦施家的夏洛就略显粗鲁。可见富裕一定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教育。
(2)阅读《短篇小说之王》,简要概括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艺术成就。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品味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②农妇(A.怒不可遏   B.忿忿不平)地打断了他的话:“够了!够了!够了!走开,还有,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居然想这么着就把我们的孩子带走!”(根据语境为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4)阅读《乡村故事》,说说划线段落这一场景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5)莫泊桑短篇小说常“在对比中见深意”。请结合《乡村故事》和《我的叔叔于勒》,探究莫泊桑短篇小说中隐藏在“对比”中的“深意”。

(6)结合《乡村故事》一文,谈谈你对《短篇小说之王》第③段划线句的理解。

三、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 , 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③刍:喂牲畜的草。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晁端友的诗以      为线索,由“残日”、“      ”、“卧听”等词可明。

(2)两首诗同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薛奎,字宿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使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以此陈腐而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益州,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注】①推官:古代文职官名。②涴(wò):沾污。③白:禀告,报告。下同。④部:率领。⑤劾奏:上书弹劾。⑥陈腐:陈腐的粮食。⑦贷:饶恕。⑧被酒:醉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博者

      

      

③尝夜

      

④真宗时宴大臣

      

(2)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今 天 下 诚 无 事 而 宴 乐 无 度 大 臣 数 被 酒 无 威 仪 非 所 以 重 朝 廷 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幸兵食有余,安以此陈腐而困民哉!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薛奎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语言运用(共2小题)

1、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博客中随机选取了10万字,发现了好几百个错别字。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
      材料二:众说纷纭
      作家王蒙:我非常喜欢你们“咬”。语言文字不是小的学问,这里面有大学问。
      网友:《咬文嚼字》这样做是小题大做,只要能明白意思,便无所谓哪个正确哪个错误。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生活,谈谈开展“围观名家博客”这一活动是否有必要,并简述理由。(要求: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150字左右;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放下,是一种选择;放下,是一种智慧;放下,是一种境界。不放下,是一种坚守;不放下,是一份信念;不放下,是一种精神。

      要求:①请以“放下”或“不放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直五校联盟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