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易错类试题 (共10小题)

1、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 .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 . 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 . 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2、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

A . 重视农业生产 B . 推行重农政策 C . 发展小农经济 D . 保护农民利益
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是连续第13年聚焦“三农”的文件,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 B . “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 C . 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 D . 清代王景成功治理黄河
4、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等级观念的影响 B . 城市经济的发展 C . 征收赋税的需要 D . 社会管理的需求
5、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

A . 丝绸之路的衰落 B . 政治中心的转移 C . 程朱理学的兴起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 .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7、《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7%,民国只有10%。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150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10万。”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

A . 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C . 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 D .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
8、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 . 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 . 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 . 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 . 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9、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 . 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 . 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 . 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 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10、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 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 .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 . 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二、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共2小题)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 经济严重衰退 B . 土地政策调整 C . 坊市制度崩溃 D . 政府管理失控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 (共2小题)

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 .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 .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 .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四、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从严格控制到突破时空限制 (共2小题)

1、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五、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 (共2小题)

1、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 .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六、易错练兵 (共4小题)

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 .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 .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 . “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 )

A . 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 B . 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 C . 着重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 D . 着力重新构建新的历史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