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易错题 (共10小题)

1、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 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 . 孟浩然 B . 杜甫 C . 李白 D . 王维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

A . 商周时期 B . 秦汉时期 C . 魏晋时期 D . 隋唐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

A . 道家 B . 法家 C . 儒家 D . 墨家
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 .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5、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 孔子创办私学 B . 齐国设“稷下学宫” C . 汉武帝设立太学 D . 隋朝开创科举制
6、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 .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7、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 .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 . 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 . 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 .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9、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

A . 原始儒学 B . 南宋史学 C . 宋明理学 D . 前清史学
10、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 .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 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 .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11、“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A . 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 B .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 . 《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二、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从受冷遇到官方独尊 (共2小题)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三、从三教并行到儒学的转型与扬弃 (共2小题)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 .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科技——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共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 缺乏理性精神 B . 求善而不存真 C .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 . 落后于西方国家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五、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 (共2小题)

1、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 .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 .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六、易错练兵 (共4小题)

1、《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B .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 .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 .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2、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工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 科考功名的需要
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件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