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易错题 (共10小题)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二、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从受冷遇到官方独尊 (共2小题)
三、从三教并行到儒学的转型与扬弃 (共2小题)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四、古代中国的农耕科技——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共2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五、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 (共2小题)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六、易错练兵 (共4小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材料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件表(节选)
世界 | 中国 |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