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2小题)
问题 | 赞成人数 | 反对人数 |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 4 | 538 |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 61 | 464 |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 124 | 381 |
对内战的态度 | 34 | 535 |
二、综合题 (共4小题)
材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1956年毛泽东著《论十大关系》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看世界”的角度,拟一个具体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渔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资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编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材料:自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以来,苏联政府数次呼吁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参战后,于1942年4月初步制订出由法国海岸登陆直接进攻欧洲的计划,这也是美国传统的正面进攻战略思想的反映。丘吉尔政府最初强调无力单独开辟第二战场,当战局转折后,丘吉尔成为开辟第二战场的积极倡导者,但他极力主张经由英国殖民势力控制的北非和地中海登陆意大利,在南欧开辟第二战场。1943年盟军开展了登陆北非和西西里岛的军事行动。
1943—1944年,苏联在东线转入大规模反攻,英美在南欧与德意军队作战陷入胶着状态,英美开始加紧准备在法国大西洋沿岸登陆的“霸王行动”。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到8月底战役结束,共登陆超过300万军队,德军损失11.3万人,坦克1000多辆,飞机3500多架。
——摘编自曲培洛等《浅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作用》
材料:1884年对于晚清中国来说是多事之秋,在中法马尾之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殆尽;年末,洋务重臣张树声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临终之际上奏朝廷:“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教育文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重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是恃欤?……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隳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尊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引编自《张靖达公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