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历社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检测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23小题)

1、下列关于蒙古族民族文化特点的描述,你认为可信的是(      )


A . 以粮食、蔬菜为主食,以牛羊肉为副食 B . 泼水节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娱乐活动 C . 住房是便于拆装和搬运的蒙古包 D . 衣服是体大袖长细薄的藏袍
2、严重影响沙漠地区绿洲农业发展的因素是(      )


A . 阳光强烈      B . 水资源短缺  C . 交通不便   D . 人口稀少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气候最干旱的区域是(      )


A . 北方地区 B . 南方地区 C . 西北地区 D . 青藏地区
4、下列关于乌鲁木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新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②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③乌鲁木齐深居内陆,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经济的障碍 

④乌鲁木齐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5、下列国家与新疆相邻的有(   )

①俄罗斯   ②哈萨克斯坦   ③吉尔吉斯斯坦   ④乌兹别克斯坦

⑤阿富汗     ⑥伊朗     ⑦塔吉克斯坦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⑥ C . ①②③⑤⑦ D . ①③⑤⑥⑦
6、以下关于新亚欧大陆桥起讫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法国巴黎 B . 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 C . 东起中国天津港,西至荷兰鹿特丹 D . 东起中国上海港,西至德国柏林
7、向大家展示你所熟悉的区域环境,其内容应涉及到(      )

①地理位置                 ②名胜古迹等人文特点 

③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     ④工农业特点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8、丹依和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家乡元阳的社会调查活动,下列是他们的调查步骤,其正确的排序是(      )

      ①拟订提纲        ②实施调查       ③确定主题      ④撰写调查报告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③②④
9、社会调查的方法很多,查阅图册、杂志、搜索网络等,属于(      )


A . 问卷调查法 B . 文献调查法  C . 实地调查法   D . 访谈法
10、小兴安岭能成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其有利条件是(    )

①林区的交通极为便利    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③森林的破坏相当严重    ④冬季漫长而寒冷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1、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主要分布的省区包括(    )

A . 山东、河北 B . 河南、安徽 C . 山西、陕西 D . 甘肃、青海
1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其人为原因(    )

A .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 过度开发,植被破坏 C . 土质疏松,地形复杂 D . 窑洞众多,围湖造田
13、下列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的是(    )

①安塞腰鼓    ②黄梅戏    ③信天游    ④京剧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4、下列语句中,描述北方地区的是(    )

A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D .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5、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下列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 . 它位于华北平原上 B . 它是众多国家机关的所在地 C . 它有明、清两朝的皇宫 D . 它有国家体育场等现代化设施
16、要想真正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就要走进(    )

①故宫      ②胡同      ③四合院      ④长城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17、下列对于四川盆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③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④有我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8、与澳门紧临的经济特区是(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厦门 D . 广州
19、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区域位于我国的(    )

(1)
A . 北方地区 B . 南方地区 C . 西北地区 D . 青藏地区
(2)该地区所濒临的海域是(    )

(2)
A . 东海 B . 黄海 C . 渤海 D . 南海
20、上海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从地理位置来看,主要是因为(    )

A . 濒临东海,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 B . 地势坦荡低平,气候湿润    C . 河湖众多,自然条件优越 D . 地处黄海之滨,扼长江入海口
21、浦东因位于黄浦江的东岸而得名,以前这里阡陌纵横,如今高楼林立,发生这一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    )

A . 1949年的全国解放 B .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C . 1992年国家实施浦东开发战略 D . 2001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
22、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主要自然特征无直接联系的是(    )

A . 多为内流河 B . 油气资源丰富 C . 草原牧场 D . 绿洲农业
23、“中学联谊会”上,四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家乡,来自西藏自治区的是(    )

A . 我的家乡群山环绕,是“天府之国” B . 我的家乡地势平坦,是牧人的天堂, C . 我们用青稞酒和糌粑招待远方的客人 D . 我们这里风景如画,梯田遍布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配对题

(1)将下列地理名称与其特点搭配起来

①四川盆地                          A.独特高原文化,如信天游、腰鼓

②珠江三角洲                        B.畜牧业基地

③蒙古高原                          C.最大的水稻和油菜产区

④黄土高原                          D.粮食、蔗糖、谈水鱼、亚热带水果基地

(2)将下列城市与其特点搭配起来

①乌鲁木齐                          A.拥有“新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

②上海                              B.“日光城”

③北京                              C.“开天辟地之门户”

④拉萨                              D.“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2、读成都市的气温与降水量图(图6-2-1),回答问题。

(1)从图中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知,成都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样的气候条件为成都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2)成都平原农业发展还主要依赖于      水利工程,它位于      中游,由      父子主持修建。

(3)下列关于四川盆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3)
A . 九寨沟、峨眉山、桂林山水都是四川盆地的旅游胜地 B . 岷江、大渡河、沱江、汉江为四川盆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C . 川剧、川菜是四川文化的典型代表 D .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地
3、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的城市是      

(2)该城市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①位于我国三大平原中的      平原,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位于亚热带湿润区,耕地类型为      (填“水田”或“旱地”),农作物一年可以二至三熟,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②交通便利。有            两条铁路线经过;濒临东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长江入海口宽阔,便于江海联运;长江因通航里程长、运量大,有“      ”的美誉。

(3)以该城市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是全国最大的      性工业基地。

(4)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4)
A . 该城市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 B . 该城市是我国最大的港口,航运业发达 C . 该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势低平 D . 该城市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雨热同期
4、内蒙古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地区。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简述内蒙古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

(2)长期以来,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族同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列举两项反映他们生产、生活的习俗。

(3)近年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草场退化日趋严重,试分析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5、读《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三山”是指:A      山脉,C      山脉,E      山脉;“两盆”是指B      盆地,D      盆地。F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河。

(2)列举两种该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从自然条件来看,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标)历社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检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