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八)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9小题)
①资金来源 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③办厂地点 ④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时间 | 1937.8~1938.2 | 1938.7~1938.10 | 1938.12~1940.7 |
迁移方向 | 上海至武汉 | 武汉至宜昌 | 宜昌至川渝等地 |
内迁企业 数量 | 121家 | 304家 | 448家 |
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
①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情
下列报刊中,与如图报纸同时期创办的有( )
①《申报》 ②《时务报》 ③《昭文新报》 ④《中外纪闻》
农产品 | 1843年 | 1855年 |
茶 | 1 300多万斤 | 8 400多万斤 |
丝 | 1 000多包 | 56 000多包 |
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出现的两种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近代工厂( )
类别 | 比重(%) | 年平均增长率(%) | |
1921年 | 1936年 | ||
轻工业 | 44.1 | 30.7 | 5.46 |
重工业 | 54.6 | 62.9 | 9.94 |
项目 | 年代 | ||
1967~1976 | 1977~1986 | 1987~1996 | |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 28.8% | 12.66% | 15.6% |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 23.5% | 15.5% | 13.9% |
学历 | 11.7% | 12.6% | 25.3% |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二、材料题 (共3小题)
材料一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 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二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 历史资料 |
1878年 |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
1878年 |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
1895年 |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
1895年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897年 |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
1912年 |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
1917年 |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
1917年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
1919年 |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
1924年 |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资*源%库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看历史·粉色——从阶级特权到性别政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