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八)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9小题)

1、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大连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

A . 贫富分化严重 B . 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 C . 西方观念冲击 D . 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2、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

A . 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 . 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 . 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 . 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3、“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

A .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C . 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D .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4、19世纪60年代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与发昌机器厂的不同点有(  )

①资金来源 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③办厂地点 ④是否使用机器生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5、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至武汉

                                        武汉至宜昌

                                        宜昌至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

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 . 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 . 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 . 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 . 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7、有报纸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

A .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 . 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8、20世纪30年代郁慕侠《上海鳞爪》记述:“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可惜头发不金黄,鼻子不高大,眼睛不深陷,和真正地道的外国摩登女子相形之下,还差一些,也是她们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

A .  女性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B . 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 . 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认同             D . 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9、

读图,当今中国“吃”文化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  )

①中国餐饮文化极其丰富 ②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④“吃”可以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情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0、

下列报刊中,与如图报纸同时期创办的有(  )

①《申报》   ②《时务报》   ③《昭文新报》   ④《中外纪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③④
11、“某某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 . 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 .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 .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 . 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12、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

A .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C . 资产阶级发起了实业救国运动 D . 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挤压
13、下面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

农产品

1843年

1855年

1 300多万斤

8 400多万斤

1 000多包

56 000多包

A . 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 . 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 .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4、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 1.5万两白银在太谷县东关创办了利川蛋厂。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对厂中员工按商家惯例,根据其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利川蛋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际形势影响 B . 国民政府重视 C . 经营理念创新 D . 国家政局稳定
15、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煤矿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子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 . 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 .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 . 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16、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拥立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

A .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C .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 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17、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 .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 . 洋人发明的火车 C .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 . 有轨电车
18、光绪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文中的“电”指的是(  )

A . 电车 B . 有线电报 C . 电话 D . 无线电报
19、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

A . 坚船利炮 B . 洋纱洋布 C . 自由平等观念 D . 欧洲风俗习惯
20、

下图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出现的两种工厂组织结构简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近代工厂(  )

A .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B . 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C . 未能摆脱封建性质 D . 管理体制趋于科学
21、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 . 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 . 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 . 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 . 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22、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 . 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 . 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 . 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23、据统计,1872~1913年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上述现象研究的视角是(  )

A . 偏重用政治因素解释经济现象 B . 用过头的方法描写历史的真实 C . 社会阶层的划分决定经济发展 D . 研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
24、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

A . 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 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C .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D . 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25、《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在一定程度上(  )

A .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B . 维护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 C . 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 . 推动了关税自主运动的开展
26、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


类别

比重(%)

年平均增长率(%)

1921年

1936年

轻工业

44.1

30.7

5.46

重工业

54.6

62.9

9.94

A . 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B . 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C . 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D . 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27、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 . 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 . 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 C . 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 D . 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
28、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  )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9、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

A .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 .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 . 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二、材料题 (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 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二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2)请从材料二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然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市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成都街头经常被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流动的班子喜欢在围满观众的空地上表演。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材料二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随着人口的增长,四个城门造成交通拥堵,自1913年开始逐渐拆毁旧城墙、旧寺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场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次年,改名商业场,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同年,成都第一家新式大众剧院——可园在会府北街开张。开张之时,允许妇女进入,引起人们好奇围观。同时飞行表演、乐队、舞厅及交响乐队也相继出现在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里,由于没有正式的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前后成都城市面貌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改良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高阶神职人员和贵族拥有缤纷的色彩,而平民买不起那些色彩艳丽的衣服。在欧洲,紫红色标志着贵族的特权,在中国,明亮的黄色专属于皇帝。

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先发现了苯胺染料,价格便宜,不易褪色,很快风靡世界。在阿姆斯特丹,“人群中有许多紫色和粉红色的亮点,这是荷兰的家仆们最喜欢的颜色”。资*源%库

20世纪初期,女婴穿粉色、男婴穿蓝色的“清规戒律”才真正成型。1992年,伊芙琳·兰黛和彭尼女士倡导发起了全球性乳腺癌防治运动,美国各地妇女自豪地在胸前佩戴上了粉红丝带。

——《看历史·粉色——从阶级特权到性别政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丽的旗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仍然摇曳在中国的大地上。但很快,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彻底地把它们打蔫了,摩登女郎也只得换上了列宁装。50年代初,张爱玲身着羊毛开衫加旗袍出席文代会时,反倒成了另类,鹤立鸡群,只落得个浑身不自在。

实际上,并不能说这个时代就没有时尚,这几十年间的时髦货,就是革命和斗争。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侯虹斌《哪个年代的女人更好看》

(1)在中世纪和现代,服装颜色的含义有何变化?苯胺染料的发现与经济领域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2)在中国,中山装和旗袍在哪一历史时期最为流行?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列宁装最时髦?

(3)你认为影响服饰演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八)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