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省德州市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6小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生物膜的动态变化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B . 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都是产生ATP的重要场所
C . 与心肌细胞相比,垂体细胞的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较慢
D . 内质网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有利于酶和核糖体的附着
2、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膜泡运输离不开膜蛋白的识别作用
B . 细胞内核质间的物质交换全部通过核孔进行
C . 线粒体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没有运输O2的载体
D . 温度影响氨基酸的跨膜运输,不影响O2的跨膜运输
3、下列过程中,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是( )
A .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
B .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
C .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 . 生长素诱导产生无子番茄
4、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及“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都可选用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B . 所用盐酸的浓度和作用都相同
C . 染色前都要用清水处理
D . 都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5、如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B . 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C . 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
D . 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
6、果蝇的有眼(E)对无眼(e)为显性,E、e基因位于Ⅳ号常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称为Ⅳ一三体,减数分裂时,Ⅳ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联会后正常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三体的产生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 三体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C . 正常的无眼果蝇与有眼果蝇杂交,子代均为有眼
D . 用正常的无眼果蝇与Ⅳ一三体果蝇杂交可测定后者的基因型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1、用甲、乙两组液体培养基培养小球藻,甲组加入KNO3 , 乙组加入等量的NH4Cl,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实验数据表明,当pH低于 之后,乙组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基本不再增加,从代谢角度分析,可能是pH影响了 .
(3)NO3﹣及NH4+被吸收到细胞内,主要用于 (至少答出两种)等重要化合物的合成.
(4)若将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的小球藻突然移至黑暗环境中,其叶绿体内含量首先增加的物质是 (填“C3”、“C5”或“ADP”).
2、为研究某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科研人员选取了3组小鼠进行实验,实验期间均饲喂高糖高脂食物,6周后检测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注: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能促使机体减少摄食,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使体重减轻):
比较项目 | 对照组 | 甲组(患糖尿病) | 乙组(患糖尿病、加强运动) |
体重/g | 361.75 | 436.60 | 348.7 |
血糖/mmol•L﹣1 | 5.06 | 7.49 | 5.77 |
胰岛素/mIU•L﹣1 | 13.61 | 33.57 | 25.69 |
瘦素/ng•mL﹣1 | 1.28 | 7.95 | 4.62 |
瘦素受体蛋白/OD | 0.48 | 0.10 | 0.28 |
(1)肝脏细胞、胰岛B细胞和红细胞中,胰岛素受体数目最多的是 细胞.
(2)据表推测,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较高的原因是 .与对照组相比,甲组小鼠的体重显著增加,原因是 .
(3)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此类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的生活保健措施是 .
3、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种群密度时,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可能有 (至少答出3点).
(2)调查中发现该牧场还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 (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 .
(3)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 ,理由是 .
4、菠菜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圆叶(A)和尖叶(a)、抗病(B)和不抗病(b)为两对相对性状.为研究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某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纯合的圆叶和尖叶植株进行正反交实验,后代均为圆叶.据此甲同学认为A、a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同学认为A、a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结论更严谨? ,请简述理由: .
(2)若A、a与B、b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丙同学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植株杂交,若子代有3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2:1,则可判断这两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具体对应关系是 .
三、【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共1小题)
1、S多肽是构成乙肝病毒的主要成分,现利用基因工程制造乙肝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前,需根据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 种引物,进行PCR时需加热至90~95℃然后冷却至55~60℃,此操作的目的是 .
(2)利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前,需根据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 种引物,进行PCR时需加热至90~95℃然后冷却至55~60℃,此操作的目的是 .
(3)将S基因插入Ti质粒中(如图所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在S基因前后两端分别引入 的酶切位点,目的是 (答出一点即可).
(4)将S基因插入Ti质粒中(如图所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在S基因前后两端分别引入 的酶切位点,目的是 (答出一点即可).
(5)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S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若 ,则表明转录出了mRNA.
(6)乙肝疫苗的接种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3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 .
2、S多肽是构成乙肝病毒的主要成分,现利用基因工程制造乙肝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前,需根据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 种引物,进行PCR时需加热至90~95℃然后冷却至55~60℃,此操作的目的是 .
(2)利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前,需根据S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 种引物,进行PCR时需加热至90~95℃然后冷却至55~60℃,此操作的目的是 .
(3)将S基因插入Ti质粒中(如图所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在S基因前后两端分别引入 的酶切位点,目的是 (答出一点即可).
(4)将S基因插入Ti质粒中(如图所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在S基因前后两端分别引入 的酶切位点,目的是 (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