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高级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年级:高三 学科:语文 类型:开学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古诗文阅读(共3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 , 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 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 , 封颍国公。薨 , 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 , 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①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②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①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怨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 , ”。
②哲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 , 。
③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作为宰相他目光犀利,审时度势,克服阻力,力主改革,在《登飞来峰》中表明他这种气度和境界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
①在中国古代底层,农民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胼手胝足 , 创造着他们所属时代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
②当年央视的《百家讲坛》凭借一整天,刘心武等主讲人的独特魅力,其收视率一路攀升,其他同类型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③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④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 , 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⑤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因为不管一个品牌知名度多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此为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
⑥在我们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 , 而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
佛教的一个核心观念是“慈悲”,①先“慈爱”,②能去“悲”,③所有的爱,从爱自己开始,然后爱④会从内心满溢出来,流向那些没有爱的地方,变成对世界痛入骨髓的“悲”。很多宗教的教义都包含这个道理, ⑤ 基督教的“福杯满溢”就告诉人们:先好好地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⑥慢慢地爱更多的人。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 | 就 | 而且 | / | 就像 | 并且 |
B | 只有 | 才 | 而 | 才 | 比如 | 然后 |
C | 如果 | 就 | 反而 | 便 | 例如 | 才 |
D | 只有 | 才 | / | 就 | 或者 | 同时 |
对科学家来说,宇宙中的脉冲星是很迷人的。它们的体积非常小,小的脉冲星直径一般只有几十千米,跟宇宙中动辄直径上万公里的天体相比,身材简直弱不禁风。但是,① , 能量却非常大。目前全世界观测到的脉冲星,② 。将来,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有希望观测到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说起来,脉冲星的信号频率和手机的频率差不多。③ , 就仿佛接了一个10万光年外的电话。
三、写作(共1小题)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得到的苹果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