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巩固(共6小题)
1、明清时期,中国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有( )
A . 棉布、茶叶、瓷器、稻米
B . 玉米、丝绸、茶叶、瓷器
C . 茶叶、生丝、土布、瓷器
D . 瓷器、丝绸、稻米、茶叶
2、明代万历年问,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进的原产南美洲的高产农作物是( )
A . 茶叶
B . 玉米
C . 稻米
D . 甘薯
3、方泰镇从清初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一个镇,主要得益于( )
①该地区发达的工商业
②当地便利的交通
③邻近苏州的优越位置
④发达的制瓷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4、明清时期,景德镇人烟稠密,有数万人从事各种生产、买卖和运输等行业。明后期该镇有3000多座窑,其中官窑仅几十座,一些民窑的产品因制作精美而畅销中外。上述材料表明( )
①制瓷业的规模和产量已超过前代
②当地的民间私营制瓷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制瓷技术十分先进,工序复杂
④当地经济繁荣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5、
下图所示是山西票号——日昇昌。此类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 )
①商品交易规模已经很大
②白银已成为主要货币
③商业活动已较为普遍
④出现了资本十分雄厚的商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6、在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作者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1)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施复夫妇的丝织生产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这则故事中,你能推断出哪些结论?
7、在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作者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自己缫丝、织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成了大机户,雇人织绸,他们采用计时或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他们织出的绸缎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
二、拓展提升(共1小题)
1、请仿照示例,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状况。(选做)
示例:
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表现在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玉米等作物引人中国;新技术不断发展,作物轮种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