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 .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 .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 .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 . 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2、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
A . 抨击罗马教廷 B . 推销“赎罪券” C . 反对宗教改革 D . 倡导宗教宽容
3、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 B . 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  C . 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 D . 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
4、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 . 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 . 否定教会权威 C . 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 D . 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
5、有历史学家认为:“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家。”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家”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改良教会 B . 路德挑战教皇,建立新教 C . 路德领导了德国农民战争 D . 路德改革促使民族国家出现
6、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
A . “教随国定” B . 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 . “因行称义” D . 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     )
A . 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 . 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 .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 .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8、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路德认为: (     )
A . 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B . 应反对宗教信仰 C . 主张政教合一 D . 主张君权神授
9、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0、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 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 C . 马丁•路德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圣经》 D . 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11、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A . 教权高于王权 B . 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 . 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D . 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12、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13、宗教改革后,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的教派有(     )

①天主教                  ②加尔文派           ③路德派           ④英国国教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4、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B .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状况,人要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 .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15、中世纪的欧洲流行一句谚语:“德国是教皇的乳牛。”该谚语最能说明(   )
A . 德国是天主教的信仰区 B . 教皇在德国势力相当大 C . 德国完全受教皇的控制 D . 教皇对德国的剥削沉重
16、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 . 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 . 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 . 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17、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8、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
A . 正在兜售“赎罪券” B .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 . 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 . 与一位修女喜结良缘
19、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 . 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B . 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 . 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 . 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20、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 . 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 . 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C .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D . 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材料一: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材料一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
3、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骧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4、材料一  罗马大主教会拥有庞大的教阶机构和巨额的地产,他们任意扩大什一税的征收范围,出卖教职,无所不为。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搜刮日益加剧。16世纪初,德意志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罗马教廷视德意志为挤不尽的“奶牛”,横征暴敛。……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管辖权)不是神授的权力,而是人的任命或帝王的任命造成的”,后来又号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

材料二  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吴于廑《一份是非杂糅的遗产--〈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序》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丁•路德号召人们“把这些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的主要原因。为达到这一目的,马丁•路德提出了哪些主张?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实质上反映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依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有何意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阻碍德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由于教会的经济实力和特权禁锢了德国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在要求政治民主的同时也强烈要求改革教会。——以上材料出自《基督教史》

材料二 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 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路德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国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指出“不能收回”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三你认为从改革家身上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五单元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