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八章单元测试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730~1739年称为(       )


A . 17世纪30年代    B . 17世纪40年代 C . 18世纪30年代  D . 18世纪40年代
2、我们能准确了解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主要依据的是    (    )  

A . 史书 B . 文物    C . 口头传说 D . 图片、音像   
3、楔形文字是(    )的早期文字。  

A . 古代印度 B . 古代埃及    C . 中国 D . 古巴比伦    
4、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生活出现在     (    )     

A . 打制石器出现以后    B . 磨制石器出现以后    C . 狩猎出现以后    D . 原始农业产生以后
5、在黄帝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黄河流域的部落推举首领采用的是    (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选举制 D . 定期轮换制   
6、下列史实与大禹无关的是    (    )   

A . 三过家门而不入    B . 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 C . 教人打井    D . 传位于儿子 
7、史前时代是指    (    )  

A . 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B . 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 C . 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D . 原始社会的人类历史
8、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山顶洞人的比较,说法有误的是   (    )  

A . 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大 B .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C . 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D . 工具的制作技术更先进
9、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生活方式的有    (    )

    ①人工种植粮食  ②饲养牲畜

    ③定居村落      ④陶器的使用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④
10、下图文物的图案,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    (    )

A . 阶级的分化 B . 早期的城市 C . 原始的农业 D . 原始的宗教
11、下列不属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活的共同点的是    (    )  

A . 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 . 会建造房屋 C . 过着定居生活 D . 种植庄稼
12、北京人已经可以被称为“人”了,主要是因为    (    )  

A .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B . 他们会使用天然火 C . 他们能够用手制造工具 D . 他们会使用简单的语言
13、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下列已会人工取火的是    (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蓝田人 D . 山顶洞人
14、浙江绍兴出土的丝织品残片和黄河上游出土的绳纹、蚕纹陶器,证明当时人们已懂得(    )  

A . 纺织、养蚕 B . 纺织、造船 C . 纺织、打井 D . 养蚕、造车
15、下列有关磨制石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B . 打制石器尽管比磨制石器落后,但打制石器比磨制石器更耐用 C . 磨制石器相对于打制石器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D . 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16、下列属于文献资料的是    (    )    

A . 化石 B . 故宫 C . 白蛇传的传说 D . 《汉书》
17、下列标题中,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选题的是    (    )    

A . 爱琴文明 B . 金字塔的国度 C . 楔形文字的故土 D . 棉花的故乡
18、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主要“新”在    (    )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食物来源扩大  ③使用陶器  ④居住环境改善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③ D . ③④
19、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大一统,这是在    (    )  

A . 公元前3世纪早期 B . 公元前3世纪晚期 C . 公元前2世纪早期 D . 公元前2世纪晚期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    )  

A . 北京人 B . 半坡居民 C . 河姆渡居民 D . 山顶洞人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

下图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读图,回答问题。

(1)填出亚非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名称。

(2)人类文明的曙光最先照耀在  (    )    

(2)
A . 北纬20°~30°的农耕地带 B . 北纬20°~40°的农耕地带 C . 南纬20°~30°的农耕地带 D . 南纬20°~40°的农耕地带
(3)这些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气候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请简要说明为什么世界上的古老文明大都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2、

观察下列四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一反映的这种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样式大多位于我国什么流域?请写出其自然环境的特点。

(2)图二反映的是我国哪一远古居民居住的房屋?这里的自然环境如何?

(3)图一和图二代表的遗址出土了许多陶器,图三和图四分别是图一、图二中哪一张图片所代表的遗址中出土的?

3、下列是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收集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通鉴外纪》记载: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

材料二:有关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黄帝命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智慧超群,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地上的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材料三:图画文字是文字出现的最初形式,与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记载情况基本一致。

(1)在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的分类中,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类历史资料?在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分类中,这三则材料分别属于哪一种资料?

(2)有的同学说:“材料二只是个神话传说,纯属无稽之谈,对我们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不必理睬。”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理解。

(3)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应如何对待各种资料?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示意图。

材料二:在我国,有关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有:浙江绍兴出土的丝织品残片,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纺轮,半坡遗址出土的绳纹、蚕纹陶器;半坡遗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河南汤阳和洛阳等地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等等。

(1)结合材料一,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有没有印证黄帝传说中的内容?这些文物印证了传说中的哪些内容?

(3)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5、阅读历史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是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9年)的第七位天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公元前141年登基,在位期间击灭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等。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70岁,葬于茂陵。

(1)汉武帝出身于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西汉王朝存在了多少年?西汉王朝建立距2016有多少年了?

(3)汉武帝时期采用的是什么纪年法?请在材料中找出一例这种纪年法。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八章单元测试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