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樊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袁绍 B . 诸葛亮 C . 孙权 D . 曹操
2、三国时期称帝的是(   )
A . 曹操、刘备、孙权 B . 曹操、诸葛亮、孙策 C . 曹丕、刘备、孙权 D . 曹丕、诸葛亮、孙权
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②③
4、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
A . 220年 B . 221年 C . 222年 D . 229年
5、右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是(   )

A . 马陵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赤壁之战
6、“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A . 巨鹿之战 B . 长平之战 C . 官渡之战 D . 赤壁之战
7、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8、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其中在中国北方建立的政权是(   )
A . B . 蜀汉 C . D . 东晋
9、图1所示局面中的魏国定都于(   )

A . 长安 B . 建业 C . 成都 D . 洛阳
10、下列关于曹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 . 大败袁绍,统一北方 C . 与刘备、孙权在赤壁展开大战 D . 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11、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
A . 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 . 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 . 赤壁之战结束后 D . 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12、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 . B . C . D . 西晋
1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A . 曹操 B . 诸葛亮 C . 周瑜 D . 孙权
14、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
A . 刘备 B . 曹操 C . 诸葛亮 D . 孙权
15、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6、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 . 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 . 完成北方的统一 D . 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17、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

①时间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②交战双方中都有曹操的军队

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④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8小题)

1、列举三国时期三国的国名、建立者及都城。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赞      。与他相关的成语或典故你还知道有哪些?       、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首诗在说      (人物)。

3、三国时期      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      (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4、三国时期开始于      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是在      年。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官渡之战后,他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此文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境界?
(2)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他能有此作为?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请回答:

(1)两则材料描述的是哪个人物?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8、阅读下列材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最后有没有实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结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