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共19小题)

1、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

A . 李冰 B . 李世民 C . 李春 D . 李纲
2、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 )

A . 秦朝末年 B . 西汉末年 C . 东汉末年 D . 唐朝末年
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民族关系的发展
4、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 封建制度确立 C .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 诸侯兼并争霸
5、如图器物在湖南宁乡出土,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酒樽,它是(  )

A . 司母戊鼎 B . 四羊方尊 C . 大盂鼎 D . 铜象尊.
6、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反映了我们经常讲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下面哪一人物开始(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D .
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 . 老子 B . 墨子 C . 荀子 D . 韩非子
8、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9、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 B . C . D .
10、“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半坡原始居民 D . 河姆渡原始居民
11、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战国 D . 东汉
12、张亮同学在学习公元纪年法时,对历史年代尺非常感兴趣。他要计算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距今(2016)已有多少年?他计算的结果应该是(    )

A . 4084 B . 4085 C . 4086 D . 4087
13、给以下示意图起一个标题,恰当的是(    )

A . 战国七雄 B . 秦的统一 C . 秦的暴政 D . 大一统
14、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

A . 实行冶铁官营 B .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 .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
15、

与图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活动是(    )

A . 国人暴动 B . 尊王攘夷 C . 焚书坑儒 D . 光武中兴
16、与图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扁鹊 B . 张仲景 C . 华佗 D . 苻坚
17、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战役,正确的是(    )

①长平之战  ②淝水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巨鹿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③④②
18、史书所载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现象以及“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景象出现在(    )

A . 西晋 B . 东晋 C . 南朝 D . 北魏
19、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    )

A . 《本草纲目》 B . 《水经注》 C . 《天工开物》 D . 《齐民要术》

二、判断题 (共6小题)

1、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西周开始的。

A . 正确 B . 错误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A . 正确 B . 错误
3、以下是某同学史论结合正确评价了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论点(积极影响)

论据

中央集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国家的统一……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

A . 正确 B . 错误
4、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A . 正确 B . 错误
5、如图作品系曹魏时期同锺繇、胡昭齐名的、被后人誉为“书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所作。(   )

A . 正确 B . 错误
6、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

A . 正确 B . 错误

三、填空题 (共3小题)

1、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       , 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在位时期,实施“      ”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2、东汉时期,      改进了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的传播;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      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晋惠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四、材料问答题 (共3小题)

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强秦】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魏晋融合】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并据此指出秦国变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3)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迁都”的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

﹣南朝《宋书》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连接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名称。

(3)比较材料三,四,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三到材料四这种变化的原因。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选自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司马迁采访史迹》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当时“社会急剧变化”的原因;并指出在争鸣的各学派中,其思想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先贬后崇,最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派别名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指出汉武帝采纳此建议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完成的巨著名称;并指出该史书的历史地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