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广元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年级:高三 学科:语文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解答题(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具体而言,一首诗即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和任何其他的事物一样,它就是自己,以其本身的存在而存在。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客观的、自足的、独立的艺术品的存在。这种主张把诗首先当作诗而不是别的什么来考虑,使批评者得以将注意力聚焦于文本,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使文学研究回到它的形式本原。

    在作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感情或意图不能等同于诗的意义。他们批评那种在诗或文艺作品与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之间划等号的观点,斥其为“意图缪见”。根据新批评的观点,以作者的心理动机作为批评依据,结果必然导致传记式批评与相对主义。新批评称,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公共文本,批评者可以使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其予以解读,而无需诗人个人经验、兴趣爱好及性格等因素作为条件。

    在新批评之前,文学批评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研究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研究者努力在这些因素和作品之间建立联系,确定相互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印证文本的意义。虽然新批评并不绝对否认作品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研究作品可能会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他们坚决认为,作者个人的生活和历史,如作者的意图一样,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一首诗并非诗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告白,相反,诗人致力于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

    将作者、作者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从文学的本体分离出去之后,新批评进一步地将读者也予以剥离。他们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情感式的反应也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解读,对于这种错误,他们也有一个名称,叫做“感受缪见”。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混淆了诗的意义及功能。谈一首诗对读者的心理影响属于印象主义批评,在新批评看来,这不是客观的批评,是非科学的。

    既然意义既不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之中,也不存在于读者的情感好恶之中,更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和个人历史的原因作为获得意义的可靠通道,那么,意义到底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诗的意义存在于诗自身的结构之中,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论证说,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一个结构,诗也不例外,作为艺术品,它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这个结构及其形式要素和规则是可以分析的。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作品中的,赋予诗作以统一性并统领作品整体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一发现的过程中,诗的意义会逐渐显露出来。

新批评立足文本本身的分析不失为文学批评的方法之一,它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些可被接受的观念和概念。

(摘编自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新批评主张要把诗当作诗来读而不是当作别的什么,要求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诗歌文本本身,而不是聚焦于文本之外的其它外部联系。 B . 新批评认为对文学文本的传统批评形态,重视对文本的外缘进行研究,没有将语言还原为文学的主体。 C . 将作者的个人经验或意图直接等同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在新批评理论看来,就是“意图谬见”,所得到的作品的意义是不科学的。 D . 批评者用公共话语的标准和规则对诗歌进行解读,仍然离不开诗人的个人经验、兴趣爱好等因素作为参考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A . 过去,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也就是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探索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作品的意义,而新批评理论则肯定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意义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B . 用新批评的观点来看,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中国诗歌,也都是公共文本,是诗人在用语言表现人类普遍的情感。 C . 新批评排斥用传记的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但并不排斥读者的情感式反应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 D . 诗歌的意义栖居于文本之内而不是之外,所以我们研究诗歌作品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读,回到文学作品的形式本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新批评强调评价文学作品必须客观、科学,那种奢谈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的批评恰恰是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的,是“感受谬见”。 B . 诗的意义在哪里呢?新批评认为就在诗的结构之中,在诗的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作者的意图、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之中。 C . 诗歌的结构可以让诗歌的各种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可以统领诗歌作品整体,读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发现它,发现它的过程可以让诗的意义逐渐显露出来。 D . 新批评将文学从“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将文本本身作为发现其意义的出发点,颠覆了偏于文本外缘研究的传统批评形态,是当代唯一有效的文学批评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卢多逊 , 怀州河内人。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乾德二年,权知贡举。三年,加兵部郎中。四年,复权知贡举。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州。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丁外艰 , 数日起复视事。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未几,普出镇河阳。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上留承宗京师,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 , 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 , 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 , 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 , 谓亲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③古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B .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C .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D . 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 B . 权知:“权”为暂且;“知”为主持。“权知”指代掌某官职。 C . 丁外艰:“丁”遭逢;“外艰”旧指父丧。 D . 视事:巡视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3)
A . 卢多逊在开宝六年出使江南回京,受诏与他人一同编撰《五代史》,后提拔为中书舍人、参知政事。 B . 宰相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回京举办婚礼,不满月,卢多逊即请太宗要赵承宗回到任所,二位宰相从这时开始矛盾加深。 C . 太宗诏令说卢多逊流放崖州,遇到大赦,可以免除流放,服丧期满的亲戚、宾客、奴仆一并流放。 D . 卢多逊的父亲卢亿生前预见卢多逊不会有好结果,后来卢多逊果然败落,让人叹服他的见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

②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下列各题。

夜宿七盘岭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 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③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1)诗的颔联从特殊的角度表现了蜀道之高,其表现手法与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首联进行具体分析。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            ”,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②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③《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雨

王蒙

    今年冬天的天气真见鬼,前天下了第一场雪,今天又下起雨来了,密麻麻的毛毛雨,似乎想骗人相信现在是春天,可天气明明比下雪那天还冷。我在电车站等电车,没带雨具,淋湿了头发、脖子和衣服;眼镜沾满了水,连对面的百货店都看不清。

    下午有几个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传纸条,使我生了一顿气。说也怪,作了20年小学教员了,却总是不喜欢小孩子,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我。校长常批评我对学生的态度不好。细雨不住地下,电车老不见来,想想这些事,心里怪郁闷。

    当当当,车来了,许多人拥上去,我也扯紧了大衣往上走,在慌忙中,一只脚踩在别人的鞋上,听见一个小伙子叫了一声。

    我上了车,赶忙摘下了沾满了水的眼镜,那年轻人也上了车,说:“怎么往人脚上走呀!”我道了对不起,掏出手帕擦眼镜,又听见那人说:“真是的,戴着眼镜眼也不管事,新皮鞋……”

    我戴上眼镜,果然看见他那新鞋上有泥印子。他是一个头发梳向一边的青年,宽宽的额头下边是两道排起来的眉毛,眼睛又大又圆,鼻子大而尖,嘴里还在嘟哝着,我觉得这小伙子很“刺儿”,对成年人太不礼貌,于是还他一句说:“踩着您的新鞋了,我很抱歉。不过年轻人说话还是谦和一点好!”

    “什么?”他窘住了,脸红了,两道眉毛连起来。我知道他火了,故意轻轻地、倚老卖老地咳嗽了几下。

    就在纠纷马上要爆发的时候,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我们俩回过头,只见那边一部分人离开了座位,一部分人探着身子,注视着车窗,议论着、笑着。

    我不由得走过去。原来大家是围着一个小姑娘。那小姑娘梳着小辫子,围着大花围脖,跪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对着玻璃。再走向前一步看,才知道她是在玻璃上画画;乘客呼出的气沾在密闭的窗玻璃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雾,正好作画板。那小姑娘伸出自己圆圆的小指头,在画一座房屋。她旁边座位上跪着一个更小的男孩子,出主意说:“画一棵树,对了,小树,还有花,花……”小姑娘把头发上的卡子取下来画花,这样线条更细。我略略转动一下目光,呵唷,左边的几个窗玻璃上已经都有了她的画稿了,一块玻璃上画着大脑袋的小鸭子,下面有三条曲线表示水波,另一块玻璃上画着一艘轮船,船上还飘扬着旗帜,旗上仿佛还有五颗星;哈哈,这一块玻璃上是一个胖娃娃,眼睛眯成一道线,嘴咧得从一只耳朵梢到另一只耳朵梢……回头来看,她的风景画刚刚完成,作为房屋、花、树木的背景的,是连绵的山峰,两峰之间露出了太阳,光芒万丈。

    “这个更好!”一个穿黑大衣的胖胖的中年女人说。

    “好孩子,手真利落!”一个老太太说。

    车停了,下车的人在下车以前纷纷留下了夸赞小画家的话。那女孩好像根本没有听见这些议论,只是向身旁的男孩说:“弟弟,再画一个好不好?”男孩连连说:“好,好,再画一架大飞机!”两个人就从座位上下来,向右边没有画过的窗玻璃走去。车上的人本来不少,又聚在一端,就显得很挤,但大家自动给他们让了路和座位。隔着许多人,我只看见那小画家的侧面,她的额上、鬓上的头发弯曲而细碎,她的头微扬着,脸上显出幸福和沉醉的表情;她弟弟的样子却俨然是姐姐的崇拜者,听话地尾随在姐姐后面。

    车到“平安里”了,小画家已经在所有的玻璃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她拉着弟弟准备下车,别人问她在哪儿上学,叫什么名字,她只是嘻嘻地笑,没回答。我退到车门边,欣赏着她天真活泼而又大方的样子。她就要下车了,忽然目光停留在我身上,然后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大躬:“赵老师!”她的弟弟也随着给我鞠了个躬。

    “这难道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大吃一惊,想看看她胸前戴着校徽没有,她已经下去了,在车外边一蹦一跳地走在细雨里,很快地消失了矮矮的身影。

    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到我身上了,都友善地、羡慕地、尊敬地看我,使我一时手足无措,只好哼着哈着往电车的另一端走,一转身,正好看见那被我踩了新鞋的小伙子,才想起这儿还有一场未了的纠纷。那小伙子看见我,想躲开,又躲不开了,露出了一种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电车上的乘客亲切地互望着,会心地微笑着,好像大家都是熟人,是朋友,好像有什么奇妙的东西赋予了这平凡的旧车厢以魅力,使陌生的乘客变得亲近,使恶劣的天气不再影响人的心绪了。

1957年(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1)
A . 小说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技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 小说开头部分,通过冬雨、寒冷,拥挤的人群,不文明的推搡与碰撞,渲染了低郁的心情,为后文作了铺垫。 C . 作者通过“就在纠纷马上要爆发的时候,忽然电车的另一边传来一阵掌声”一句话,巧妙地过渡到对小女孩姐弟俩画画举动的描写。 D . 小说叙述小女孩姐弟俩画画的过程,综合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让画画的过程生动细腻,充满诗意。 E . 差点儿与“我”发生纠纷的小伙子最后“怪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明白了“我”的身份,知道“我”是一位老师。
(2)小说中小女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小女孩形象的特点。

(3)王蒙在《我看小小说》一文中说“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微’,多半在于一个‘妙’字。”本篇小说的结构在伏笔与照应上就很‘妙’,请联系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4)小说中小女孩姐弟俩在车窗玻璃画画的举动,让即将爆发一场纠纷的车厢中的“陌生乘客变得亲近”,有人认为这是“莫名其妙”“虚无缥缈”的。对此你怎么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庠、校都是教育的意思,序,即射,乃就其军事训练而言。这种学校设在平民居住区,每年夏历10月秋收后由当地父老教育未成年子弟,教学内容一般为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孔子家境贫寒,但在母亲支持下,仍能在农闲时入校学习。他后来有能力自学,实得益于此;孔子熟悉射御,懂得军事,这同他小时所受的平民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古代平民学校又是当地群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左传》襄公31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是他们在此议论朝政的例子。群众集会,主要是祭祀活动。《周礼》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指在春、秋二季举行群众性的社祭,并在州序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男女盛会,济济一堂,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家乡的大型民间礼仪活动对儿时的孔子富有吸引力,《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一种礼器),设礼容”。童蒙天真的孔子自然没有想到,他这种模仿成人祭祀的儿童游戏,竟成为他以后学习礼仪的起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民学校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望。在无法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他在《论语》中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自学的主要内容即《诗》《书》、礼、乐等。《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是孔子在鲁设教的两门课程,因此它们必是孔子设教以前在鲁研读过的。孔子引述过《志》,这也是他熟悉的一种古书;他还提到“方策”,即板书和简册。这些记载周文王、武王时期政治的板书和简册,自然不止一种,同样为孔子所熟悉。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礼,即社会礼仪制度;乐,主要是附于《诗》而用于礼的乐曲。礼和乐均无专书,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必须广泛收集、调查和向别人请教。为此,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态度始终如一。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礼乐,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闻、民风民俗、天文历法、地理博物等。为考察殷礼,孔子去过宋国。郯国一位国君来访鲁国,孔子听说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去向他请教。鲁太庙陈列许多文物古器,鲁国常在此举行各种政治礼仪活动,是了解周鲁史迹和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便下功夫到这里考察,每遇不明之处即请教于人。

    孔子还向鲁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他学琴,特别注意领悟乐理乐义,《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进一步弹别的乐曲,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些时,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它的用意,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写的人物形象。”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高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这支乐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这人长得很黑,高身材,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了十分赞佩,离席再拜行礼,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在求学道路上,孔子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更经常、更大量的还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遇见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从他们身上不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胸怀若谷的好学精神,使孔子汇百川而成大海,其学识远远超过了旧学“六艺”的范围,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为了体会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他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而废寝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孔子以前,无自学成名的先例。他是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独自走上自学道路并获得巨大成就的。仅此一点,即可想见其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摘编自张秉楠《孔子传》)

【相关链接】①张秉楠同志从1985年开始计划撰写《孔子传》,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写成这本《孔子传》,尽量选择可信的史料,详加考订,试图将孔子的思想融会于其行事与历史环境之中,考核详确,论述明晰,是一部有价值的传记新作。﹣﹣张岱年《序》②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谋生)而学。若是追随时代,志在求业,此非可谓之志于学。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之学。孔子在十五之幼年,而已于此有所窥见而有志寻求,可谓卓乎不伦矣。﹣﹣钱穆《孔子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1)
A . 孔子在平民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军事知识,特别是培养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 . 作者认为孔子研读过《诗》《书》《志》等典籍,这是主观臆测,显得武断,不足为信。 C . 孔子在儿时的游戏中即有“礼”的意识,及长则学礼、问礼、倡导礼,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动荡局势下,他希望社会和个体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D . 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事事都问别人,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 . 孔子能够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是因为他善于向名人学习,向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
(2)文本中的第6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篇人物传记,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4)孔子的求学经历,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选取其中四点,分条简要阐释。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教练要求我们每个球员,不仅要互相配合,而且要           , 不放过每一次起脚射门的机会。

②在《变色龙》这篇著名的小说里,契诃夫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上瞒下、           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

③在出外旅游前,最好购买旅游保险,并且掌握一些急救常识,以便发生意外时,可以          

④战争是门科学,必须实事求是地           , 正确估量敌我实力,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过分相信精神的力量。

A . 见机行事    见风使舵    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 B . 随机应变    见风使舵    审时度势    见机行事 C . 审时度势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见风使舵 D . 见风使舵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截至9点35分,赶往前方救援的消防官兵介绍,途中大雾仍未散去,能见度不足10米。 B .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 . 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D . 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显示,至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层面将形成产业间联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并推出持续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等。

①拥有两家在全球销量进入前十的一流整车企业

②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300万辆

③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

④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

⑤其中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④⑤①③ C . ③④⑤①② D . ①③②④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最多不超过25个字。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传统通信”有了即时通信,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没有颠覆传统通信行业,      ;在金融领域,“互联网+传统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金融正在有序推进;在传统零售、集市、百货卖场等商业领域,“互联网+”促进其加速升级换代,迅猛发展。事实上,       , 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工业、农业的“互联网+”正在全面推动其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      

5、

如图是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会徽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六、写作(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英雄可能是书生意气的少年,也可能是阅尽沧桑的老者;英雄可能是学问天下的儒士,也可能是侠骨柔肠的豪杰;英雄可能是道义铁肩担的实践者,也可能是华章妙笔著的理论家;英雄可能是弄潮时代的伟人,也可能是躬耕生活的“微尘”……

    你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你有着怎样的英雄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年四川省广元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