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单元检测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科学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B . 氧气在空气中的质量分数为78%
C . 液态氧是无色液体
D .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意义是( )
A . 合成有机物
B . 消耗氧气
C . 呼出二氧化碳
D .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下列活动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 . 植物的呼吸作用
B . 焚烧秸秆
C . 植物的光合作用
D . 火力发电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 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 木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
D .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5、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缓慢氧化一定会引起自燃
B . 将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炭会剧烈燃烧
C . 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D .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6、下列说法中,与化学变化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不相符合的是( )
A . 水结冰后,质量保持不变
B . 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大
C .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小
D . 1.2g碳与3.2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7、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 . 使用过量的红磷
B . 把红磷改为蜡烛
C . 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 . 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8、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g物质C和9g物质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 )
A . 16
B . 32
C . 48
D . 64
9、构建模型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图中“○”“
”“
”分别表示氢、氯、氧三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
B .
C .
D .




10、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该颗粒物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旅程”顺序正确的是( )
A .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 . 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C . 鼻→气管→咽→喉→支气管→肺
D . 口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11、下列是实验室制取CO2的部分操作,错误的是( )
A . 倾倒稀盐酸
B . 收集气体
C . 检查气密性
D . 验满




12、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
mCO2+nH2O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2m=a
B . 3a=n
C . 2m=3n
D . 2b=m+n
13、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A和B,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将它们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图象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4、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主要操作包括:①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②熄灭酒精灯;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用带导管的胶塞紧,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上;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从水面取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A . ③④①⑤⑥②
B . ③④①⑤②⑥
C . ④①③⑤②⑥
D . ④①③⑤⑥②
1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16、
小李用如图所示装置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天竺葵叶片会发黄
B .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天后,挤压塑料袋,石灰水会变浑浊
C . 此装置放在光下几小时后,塑料袋内壁会出现水珠
D . 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塑料袋内的温度可能升高
17、
如图所示,将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取量发生改变,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 .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 . 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 . 在B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 . 整段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18、某反应A+2B═C+D,若有30gA和1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0gC,那么要得到7gD,参加反应A的质量应为( )
A . 20g
B . 15g
C . 12g
D . 6g
19、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
A . 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 . 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 .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2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 X | Y | Z | Q |
反应前质量/g | 4 | 10 | 1 | 21 |
反应后质量/g | 0 | 12 | 15 | 待测 |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 反应后Q的质量为10g
B . 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
C . 反应后生成15gZ
D . 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系数之比为2:3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大棚内栽种作物,为了增产,在增强光照的同时,农民常向大棚内施放“气肥”,这样可增强植物的 作用.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其目的是减弱植物的 作用,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2、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酒精(C2H5OH)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请写出酒精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我们依据反应事实,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的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图B所示的灭火原理是: ;点燃篝火时,常将木柴架空以促进燃烧,是利用了增大 的方法.
4、康康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 ;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 .(答出2条即可).
5、如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 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AB段: ;BC段: .
6、利用如图甲乙装置探究呼吸作用(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甲图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滴将向 移动;乙图释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7、加热15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至固体不再减少,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10.2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 和 ;
(3)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下面是排水集气法的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待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后,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
②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
③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盖盖上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5)甲烷(CH4)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晶体与和碱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备甲烷.请你从上图中选出制取一瓶甲烷所需要的装置组合为 .
2、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准备通过实验来验证有关因素是否真的影响了光合作用,如图为他的实验过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他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是否需要 .
(2)通过将植物放置在 处一段时间,可以去掉叶片中原有的光合作用的产物.
(3)步骤 的作用是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4)步骤e是检验植物叶片中是否生成了 ,该产物用 来检验会呈现蓝色.
(5)若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 .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某补钙药剂的标签主要内容如图所示,现测定该钙片含量是否符合标注,做如下实验:取10片该钙片,放入干燥、洁净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50g某浓度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和稀盐酸反应,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放出),反应后称量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64.5g.求:
(1)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通过计算说明每片钙片实际钙含量.说明是否与标注相符?
(3)试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