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2小题)

1、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 . 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B . 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C . 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D . 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2、有学者提出,“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该观点(    )

A . 继承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B . 主张对人性加以束缚 C . 挑战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D . 质疑了封建君主专制
3、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    )

A . 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 . 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 . 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 . 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
4、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丝绸衣裳)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 . 它是我国传统文人画的代表,蕴含了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 B . 这种绘画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是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C . 绘画反映出我国棉纺织业发达,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 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5、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朝霞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 . 认为法英俄是继日本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 . 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 . 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6、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 . 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 . 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7、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

A . 时局需要 B . 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C . 改善民生 D . 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
8、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3%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 . 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 .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 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 .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9、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

年份

1949年

1953年

1965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3%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年数据)

A . 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 .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 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 .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10、“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是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 .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性 B . 罗马法推动自由市场的形成 C . 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 . 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11、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月3日报道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枪击案,已有14人遇难。美国公民持有枪械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人民有别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有别于政府军警持有和携带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别于保障联邦。该条修正案体现了(    )

A . 权力制衡的理念 B . 政治妥协与权益平衡的理念 C .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
12、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我们不能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

A . 认为俄国缺乏到达社会主义的条件 B . 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C . 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 D . 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3、史学家钱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云云,那只是中国人老话。如今世界进步了,像现代西方英、法等国,他们的治了不再乱,合了不再分的了,哪里像《三国演义》上所说。”该材料表明钱穆先生(    )

A . 认为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有区别 B . 接受新史学的观念,认可西方现代文明 C . 接受历史进化学说,反对中国传统史观 D . 批评《三国演义》,反对对历史的戏说

二、综合题 (共6小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商品。如果没有鸦片,其他输华商品又不能增加的话,那么从中国运往印度的白银将大大减少。英国人庆幸的是,鸦片每年都有很大的涨幅,而且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这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另外,原来英国利用向中国输入大量印度棉花来弥补购买中国茶叶资金的不足,鸦片产量提高后则不需要了,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一直维持到19世纪后期。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三角贸易的结构开始发生动摇,英国主要从印度进口茶叶,中国自产鸦片也占据国内主要市场。……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意识到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19世纪茶叶贸易只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距离过程中露出的小小冰山一角而已,茶叶出口危机只是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一个侧面。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二: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进口税;有更好和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化学和农业知识;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无数公共工程,旱季便于灌溉,雨季避免淹没;茶园面积庞大;有优良的机器,等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茶业危机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英、印“三角贸易”的演变,并简析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商品。如果没有鸦片,其他输华商品又不能增加的话,那么从中国运往印度的白银将大大减少。英国人庆幸的是,鸦片每年都有很大的涨幅,而且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这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另外,原来英国利用向中国输入大量印度棉花来弥补购买中国茶叶资金的不足,鸦片产量提高后则不需要了,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一直维持到19世纪后期。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三角贸易的结构开始发生动摇,英国主要从印度进口茶叶,中国自产鸦片也占据国内主要市场。……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意识到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19世纪茶叶贸易只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拉开距离过程中露出的小小冰山一角而已,茶叶出口危机只是19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一个侧面。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二: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进口税;有更好和更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化学和农业知识;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无数公共工程,旱季便于灌溉,雨季避免淹没;茶园面积庞大;有优良的机器,等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指出材料中有违史实的结论,并阐述你的论证思路。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指出材料中有违史实的结论,并阐述你的论证思路。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材料二: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凯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目标。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材料二: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凯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7、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枝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是以英法革命以还,惟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美法等共和国家无论矣,即君主国,若英吉利,若比利时,亦称主权在民,实行共和政治。欧洲各国,俄罗斯土耳其之外,未有敢蹂躏宪章,反抗民意者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1)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因素。

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裴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性质并分析其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

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清史稿》如此称道辜鸿铭:“庚子拳乱致使联军北犯。汤生(辜鸿铭)以英文写就《尊王篇》一文,向列强讲明大义,列强才知道中华以礼教立国,才同意议和。”他曾与秦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李大钊曾说:“我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的文化能够出一个辜鸿铭先生,就足以扬眉吐气于世界。”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则说:“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要化为神话人物了。”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一—摘编自《征儒辜鸿铭》

(1)根据材料,指出辜鸿铭在宣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届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